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我在大宋贩卖焦虑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归京!

第三百一十五章 归京!(2 / 2)

“……老师,弟子是要拼命的。”

张载点点头苦笑道:“你们两兄弟啊,都是能惹事的……不过此事你是对的。

子瞻是个好人,也是个好官,但搞经济这事情,静安天下第一,苏大胡子若是要搞事情,你便取而代之吧,为师在朝中帮你撑着,还有陛下大约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以后你肯怕要与苏大学士老死不相往来了,还有小苏学士,唉!”

陈定摇头笑了笑道:“老师,弟子不怕的,静安是我的弟弟,我护着他长大,现在他长大了,也做了官,我这个做哥哥的还是得护着他,至于其他的,也顾不上太多了,谁想破坏静安的成果,便需得过我这一关。”

张载颇为感动道:“静安有你这个哥哥是他的幸运。”

陈定笑道:“大约是弟子有这个弟弟才是更加幸运的事情吧。”

陈定第二天便南下了,临走前嘱咐秦观好好地照顾张载,秦观笑道:“静安便要回来了,有他在,你就别操心了。”

陈定哑然失笑:“你说的也是,谁最关心老师,自然是他了,每次写信的第一件事,必然是要仔细咨询老师的身体状况,以及我等如何服侍老师的,若是有不妥,定然下一次要责骂的……”

陈定快马南下,希冀在途中遇见归京的弟弟,只可惜在一处驿馆知道兄弟两个错过了,只好怅然若失南下。

却说陈宓,与苏大学士愉快地交接后,便轻装上阵回京。

在回京路上,陈宓却是愕然得知,王安石复相,但却是与吕惠卿起了冲突,这对以往最为默契的搭档,却是闹得不成样子。

赵顼加封王安石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又将其儿子王雱加封为龙图阁直学士,这算是抚慰王安石之意,王雱自己知道并不合适,于是请辞,这当然是谦让之意,实际上当然还是想的。

吕惠卿对此却是颇为嫉妒,他劝赵顼准了王雱的请辞,此事让王雱给知道了,这可是了不得了,王雱的心眼多小啊,立即便使人弹劾吕惠卿。

吕惠卿与王安石共事那么久,王雱对其十分的熟悉,掌握了吕惠卿不少的把柄,这一告一个准,吕惠卿只能回家呆着,没几天便被调任陈州了。

此次看似王安石赢了,但改革派经此一事,已经有些四分五裂了。

陈宓回到汴京城,已经是熙宁八年的秋天了。

汴京的秋,十分的迷人,当然,迷人的或许不是汴京的秋,也可能是汴京的人。

杨玉容眼中的泪水,张载的语重心长,陈年谷夫妇眼里的讨好,还有汴京道路两旁的黄叶……

陈宓颇为感慨。

时间过得很快。

来汴京的那一年,他才十五岁,而这一眨眼,已经是二十三岁了。

在江陵府的陈宓是非常忙的,回到了汴京,他忽然便闲了许多。

中书舍人一职,管事较虚,但却非不重要,相反,这是极其重要的岗位。

所谓中书舍人,便是负责根据“词头”草拟诰命。

所谓词头,乃是一份提纲性文件。

按照宋代制度,朝廷在形成正式命令之前,宰相机构会将命令的中心思想和基本要求形成“词头”,然后送到中书舍人的手里。

中书舍人便要根据这份提纲舞动自己的如椽大笔,形成正式诰命,很显然,中书舍人如何行文,是能够直接影响朝廷诰命价值取向的。

关于中书舍人一职,有比较典型的便是苏轼,历史上的元祐元年三月,王岩叟上疏弹劾狄谘、刘定,指出这两个人“上挟奸党,下附庸材”,导致治安恶化,必须严惩——这两人乃是当年王安石进行《保甲法》改革时安排在河北的具体政策执行人,曾于元丰四年带着四百八十位大保长进京汇报工作。

而此时担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大笔一挥,在《狄谘刘定各降一官》中为他们的行为彻底定了性。

他说他们“烦酷之声,溢于朕听,公肆其下,曲法受赇,收聚毫末,与农圃争利,使民无所致其忿,至欲贼杀官吏”,巧妙地将矛盾集中到了“与农圃争利”五个字上面,借这两个人贬官的机会从官方角度对保甲法进行了否定。

而同年四月四日,反变法的范纯仁加官晋爵时,他又是妙笔如花,巧妙地把事情拐到了仁宗身上,说:“朕览观仁祖之遗迹,永怀庆历之元臣。强谏不忘,喜臧孙之有后;戎公是似,命召虎以来宣。”

——而仁宗时的特色是什么呢?那自然就是“不折腾”了。

一道道诰命从这位中书舍人的手上被起草出来,进而流传天下,而在残酷政治斗争中失势的变法派则彻底倒了霉,不光被贬官外放,还要在朝廷诰命中被狠狠地羞辱一番。

比如吕惠卿被贬外放的时候,苏轼是这样为他定性的:“吕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贪功,好兵喜杀。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鸡豚。苛可蠹国害民,率皆攘臂称首。”

——这份文章写成之后很快便被天下传颂,而吕惠卿的名声也算是彻底臭了大街。

所以,中书舍人一职,看似只是一个写诰命的工具人,但实际上这工具人可以发挥的却是许多,看似决定都是宰执们所下,但经过他们的润色之后,轻重缓急却是全然不同了,可见中书舍人并非无足轻重。

所以,陈宓闲归闲,却对这中书舍人所担任的职责颇为感兴趣。

中书舍人所撰写之诰命,乃是这大宋朝堂上下最为核心的命令,涉及领域极多,关系到的地方更多,站在这个高度俯视天下,能够学习到的东西极多。

而对于陈宓来说,他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更多了。

哦,是了,现在的中书舍人其实叫知制诰。

比如说入冬的时候,陕西大寒,宰执们经过商讨之后,便起了词头,词头写的是——陕甘大寒,朝廷拨款赈灾,州县可酌情自救。

这便是他们给出来的决策了。

按照一般的中书舍人,他们大约便是根据这三句进行发挥,然后主题便是给出朝廷赈灾款,然后让州县自己决定便是了,但陈宓却没有这般糊弄。

他认真地将各类赈灾条例给翻了出来,经过整合,将往年的惯例都给整合成为一本手册。

但这还不够,他又添加删减,根据后世的赈灾方法优化了一番。

另外还给当地的官员标清楚粮食去哪里采购,江陵那边有什么物资可以采购,可以通过那些路途过去,怎么联系之类的。

根据他的这些东西,只要地方官员但凡有点心思,便可以按图索骥,将灾情最大程度的缓解灾情。

陈宓是后世人,他自己又曾经居于高位,他的见识超越这个时代人千年,大约在他眼里看来,这时代便没有他解决不了的事情,这个能力体现在他撰写的诰命里面。

陈宓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让整个中书省知道了这一号奇人。

7017k

最新小说: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 万历小捕快 嫡女重归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 江边的月亮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