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浮生六记 > 第二部分 译文·品-卷一 闺房记乐

第二部分 译文·品-卷一 闺房记乐(1 / 2)

我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彼时正值太平盛世,我家也算得上是官宦小康人家,且又住在烟柳繁华之地苏州沧浪亭畔。生时境遇,能如此优裕安逸,可见上苍对我的厚爱,可谓福泽至深了。东坡先生曾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一生际遇,如梦无痕。那么,此生这一场聚散沉浮的窅然一梦,如不付诸笔墨记与后人,怕是辜负了苍天待我之厚,只能徒留遗憾,无端寂灭在时间长流中,让人不甘了。

想起《诗经》将《关雎》列为开篇之首,为此,《诗序》曾言:“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于是我也将记夫妇的文字列为首卷,其余的次递排列。惭愧的是我少年失学,只粗略识得些文字,不过是对彼时真实情景作些实录罢了,若认真考究我的文法,便是向蒙尘的镜子苛求明澈照人,而过于苛责求全了。

我年幼时,曾订过一桩娃娃亲,对方是金沙姓于的女孩子,可惜的是她八岁那年,便像未及绽放的花儿一样夭折了。后来,便娶了陈氏为妻。

妻的名字叫陈芸,字淑珍,是我舅舅心余先生的女儿。芸天资聪慧,在她呀呀学语时,别人教她白居易的《琵琶行》,她很快就能全文背诵。芸四岁丧父,与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相依为命,幼儿寡母,家徒四壁。及至长大,芸已然是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芸手极巧,擅长女红,一家三口人的生活便都仰仗她纤纤十指来供给,甚至,克昌求学的费用,芸也都能置办周全。

芸不曾从师识字,然而,她的才情和聪颖却总能带来奇迹。有一次,她从盛书的竹箱中得到一本《琵琶行》,于是按照年幼时背诵的记忆挨个来认,就这样,居然认全了《琵琶行》中的文字,自此便成了一个初识文墨的女子。后来,在做刺绣女红的闲暇,也渐渐尝试吟诗联句,曾妙手偶得“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样佳韵天成的句子。

我十三岁那一年,随母亲去外婆家小住,便有机会日日与芸玩在一处,我与芸,也因此有了一段两小无猜的纯真时日。

初见芸的诗作,甚为惊艳,转念想到这样才思隽秀的女子,日后不知会有怎样的命运?她的身世如此凄苦,上苍待她福泽不深,谁能肯定今后她的命运就能得到额外的补偿?谁又能许她一个现世安稳的今生?念及此,对芸的怜惜和爱意,久久无法释怀。我终于鼓起勇气对母亲说:“若您为儿择妇,儿非淑姐不娶。”幸运的是,母亲当时恰好也喜爱芸的温婉柔和,当即便摘下手上的金戒指,作为订亲信物交与芸的娘亲,为我与芸缔结了姻缘。

记得斯年彼时,是乾隆乙未年(公元1775年)七月十六日。

这年冬天,芸的堂姐出嫁,我又随母亲同往。芸与我同岁却大我十个月,自幼便以姐弟相称,因此我仍沿袭幼年的习惯,称她为淑姐。在堂姐家,见满室穿梭往来的亲友都是艳服鲜衣,只有芸,衣着素淡简朴,倒更显得脱俗清逸,脚上却穿了一双小巧别致的新鞋,使她的美独具一格而内敛含蓄。见新鞋的样子着实精致可爱,我忍不住上前问她出自谁手,问过方知,居然是芸亲手绣制。此时才更加了解,芸的慧心才情,远不止在诗词笔墨上。我对她的思慕和怜爱,自此更甚了几分。

芸是一个容颜清丽的女子,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若远山,眼如点漆,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只是两齿微微外露,似乎对她的容貌有一丝小小的破坏,但她周身散发的缠绵柔弱之美,已让人心驰流连,那小小的瑕疵竟也无端可爱起来,只让人的爱慕之情,无法消解。

我向她索要诗稿来读,有的只有一联,有的也只三四句,大多是未成篇的残稿。问她何不写成完篇,芸笑着说:“这些句子不曾得到老师的指点,因此只能算是随手偶得罢了。但愿有朝一日能得一知己,论才学他又可当我老师的,我们共同来推敲写完,岂不是更有意思?”

芸的诗句多为神来之笔,非锦心绣口之人所能得。忽然想起唐朝诗人李贺,这位二十七岁便夭亡的才子也曾有许多偶得佳句。所不同的是,李贺是骑着驴,带着小奚奴,身背一只破旧锦囊,每有佳句涌来心间,即刻用笔记下,投入身后的锦囊中。这个典故也成为诗坛的佳话。读芸的诗句,便想起这段典故来,于是兴之所至,提笔在芸的诗稿上题下“锦囊佳句”四个字。然而,彼时我未曾料到,本是四字戏言,却像一句谶语,预示了芸早夭的命运。

那天夜晚,将亲友送至城外返回时,已是夜深人静。忽然觉得腹中饥肠辘辘,于是寻找食物充饥。女仆送来枣脯,却又甜得腻人。正皱眉郁闷间,芸忽然转至我的身旁,悄悄牵起我的衣袖,暗示我随她同往。芸将我带到她的房间后,微笑着取出早已藏好的热粥和小菜,示意我赶快享用。瞬间,这贴心贴意的温暖,已丝丝缕缕涌入我的心间,化作幸福的情意。

正当我拿起筷子准备大块朵颐时,芸的堂兄玉衡忽然在窗外大叫:“淑妹快出来!”

芸吓得急忙关紧房门,向着屋外说:“我很累啦,正准备睡觉了呢!”

此时玉衡已从门外挤了进来。看见我正要吃粥,坏笑着对芸说:“刚才我向你要粥吃,你说吃完了。原来,你是专门藏起来招待毛脚女婿的呀!”

芸羞得满面通红,返身躲开了。此时被玉衡喊叫声招来的亲朋们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他们善意的嘲讽惹得我非常生气,于是带着老仆先行离开了。

吃粥被嘲这件事后,每逢我再去,芸总是借故躲避,我知道,作为一个未出阁的女子,她是生怕再让人贻笑大方了。

时间总是那样漫长,好不容易到了洞房花烛的日子,那是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正月二十二日。终于捱到人散尽,烛影红。洞房内,只有我和我的新娘芸。此时才能在烛光下凝神看她,虽然已隔数年,见她仍是瘦弱羞怯一如往昔。揭了红盖巾,四目相对,彼此嫣然含笑,那一刻的幸福,值得我们记取一辈子。

饮了合卺酒,又开始并肩吃夜宵,我悄悄在桌下握住她的手腕,只觉得她细腻的肌肤如丝绸般润滑,握在手中,似有薰风拂面,暖潮涌动,胸中怦怦作跳,无法自已。我将夜宵让给她吃,芸推让说,这些日子恰是她的吃斋期,如此已有数年之久了。得知芸刚吃斋的日子正是我出水痘的时候,原来她吃斋是为了替我祈福。心底不禁热流滚过,得妻如此,夫复何求?于是笑着对芸说:“你看现在的我,浑身光洁,不用再担心水痘的问题了。你从此可以开戒了吧?”芸含笑看着我,温顺地点了点头。

正月二十四日原是我姐姐的嫁期,按习俗女方要提前一日宴请亲朋,偏二十三日是国忌日,禁止民间操办喜庆活动,于是只能提前两日,在二十二日夜,也就是我娶芸的同一天,为我姐举办出嫁喜宴。因是两桩喜事连办,那一夜大家都很尽兴,芸去外间敬酒陪宴,我则在洞房与伴娘猜拳对酌,结果,我屡猜屡输,喝得大醉而卧。醒来已是清晨,屋外晓光破窗,芸正端坐在镜前,显然,晨妆还未理毕。

回想昨夜今晨,因醉得厉害,竟已全然忘却。只记得当天,亲朋好友络绎不绝,是一直到上灯后才开始宴饮作乐的。我与芸的新婚夜,竟是这样轻描淡写地度过了。

正月二十四日子夜时分,我作为新舅要送姐出嫁,诸事完毕回到家时已是下半夜。彼时,万户俱寂,灯残人静。我悄悄进门,见伴娘正在床下打盹,芸虽已卸妆,却尚未睡下,彼时她坐在高高的银烛下,低垂粉颈,手里捧着一本书正看得聚精会神,浑然不觉我已在她身后。我抚着她的双肩问道:“你连日这般辛苦,为什么还这样孜孜不倦呢?”

她被我惊动,连忙起身说:“刚才正要睡呢,开橱看到这本书,不知不觉竟读得忘记了疲惫。《西厢记》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了,今天才第一次读到,作者真不愧才子之名啊,只是有些文词形容似乎尖刻轻薄了些。”

我笑着说:“正因是才子,笔墨才能尖薄,这恰是其中的亮点了。”

忽想起伴娘还在一旁打盹,于是将她叫醒,让她关门离去了。至此,方是新婚夫妇的二人世界,我们放松自如地笑闹起来,那境地,似是密友重逢般快乐随意。我伸手戏探芸的胸怀,见她的胸口也和我一样怦怦直跳,便故意笑着俯在她耳边悄声问:“为什么你心跳得这样快?”芸只微笑回眸,含情不语。此时此刻,只觉得情丝摇曳,魂魄似乎也抽离了身体,于是将她拥入芙蓉帐内,一夕温存,软玉满怀,不觉天已渐明。

芸初为新妇,言语不多,贤淑得体。与她说话,也只是微笑聆听而已。对长辈恭敬有礼,对晚辈和下人也是一团和气,言谈举止井然有序,未曾有过差池和闪失。每天清晨,朝阳刚刚映上窗帘,她便赶忙披衣起床,好象有人在那里催喊着她似的。我有时取笑她:“现在又不比以前吃粥的时候了,难道还会怕人嘲笑不成?”

芸却说:“以前,我藏粥招待郎君你,才被人传为笑柄的。现在呢,我才不是怕人嘲笑呢,是怕公婆说新媳妇懒惰呀!”

我虽然贪恋她能陪我多睡一时半刻,却又感佩她的品行端正,便也随着她早早起床。也许正因节制收敛,我们之间反倒更加耳鬓厮磨,须臾也不愿分开,彼此的爱恋之情也更缠绵深厚,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欢娱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已是新婚满月。此时我的父亲稼夫公正在浙江会稽府作幕僚,知我新婚满月,专程来接我,送我至杭州赵省斋先生门下继续学业。赵先生是位循循善诱、耐心博学之人,我今天能够执笔写字作文章,全赖先生当年的着意栽培。我当初从先生处归家完婚时,父亲与先生已定好归馆的日期,此番父亲来接我,已是非去不可。

然而,我与芸正值新婚燕尔,分秒也是不愿分开的,得知这个消息后,可想而知是怎样的惆怅难舍,同时又担心芸,怕她在人前伤心落泪。没想到芸倒是比我更坚强,仍然强颜欢笑,温柔体贴地安抚我,细致地替我打点行装。直到晚间,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近,也只觉得她的神色稍有差异罢了。临行时,她向我小声呢喃:“一人在外,没有人照看服侍,自己一定要多加保重!”此时,万般不舍涌上心头,却碍于父亲近在身侧,只能强咽万语千言,装作轻松地转身离去。

登上离别的船只,船夫解缆撑篙,此刻,正是无限春光,芳菲明媚。渡头四野,桃花红,李花白,这一幅蓬勃春景是如此的诗意盎然。可是,此刻的我,站立船头,却像一只失群落单的林鸟,孤独落寞地飞在茫茫天宇间,不知该往何处。那一份切切的不舍和依恋,似乎使天地都为之换了颜色!

将我送到杭州学馆后,父亲便渡江东去了。接下来的三个月中,竟像隔了十年那样漫长,对芸的思念愈发铭心刻骨,让我度日如年。芸虽然也有书信来,必是两问一答,内容也大都是勉励我用功学习之类,其余不过是些套话罢了。芸应该知道,我日思夜想的并不是这些,因此纵然接到她的信,心情也总是怏怏不乐。每当悠风吹过竹院,每当明月朗照,清辉笼上蕉窗,每当此时,明月清风总能激发我对景怀人的绮思。芸的身影便无端浮现于眼前,念着她的好,念着我们朝夕缠绵的桩桩件件,竟无法成眠,梦魂颠倒。

这样神思恍惚的状态终于被先生看出了端倪,先生于是写信同我父亲商量,给我出十道题,然后放假让我回家,一来可解相思之苦,二来又不致荒疏了学业。征得父亲默许后,我即刻踏上归程。我像是一个久被流放的罪人得了赦免令那样,这突然降临的好消息让我欣喜若狂。

芸,就要见到你了。人说小别胜新婚,此刻我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真实。我又像当初离开芸一样登上了小舟,但这次是要回到她的身旁。现在,归程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恍若隔了无数漫长的时光,是多么急迫难熬啊!

到家后,我匆匆去母亲那里问了安,便强按激动的心情,来到内房与芸相见。芸见到我,抑制不住欣喜,起身与我执手相对,彼此心中都涌过千言万语,此刻却一句也说不出来。两人魂魄恍惚间已化烟成雾,酥熏迷离,不知今夕何夕。再多的拥抱和亲近似乎都难以消解这长久的渴念,彼时只觉得耳中忽然一响,已是魂飞天外,不知还有肉身的存在了。

那时正当六月,炎夏暑盛,室内热得似蒸笼一般。幸好在沧浪亭爱莲居的西侧有一居所:板桥内有一轩亭临水而建,轩名“我取”,出自《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我取”,便由此得名。檐前有一株老树,绿叶婆娑,浓阴覆窗,人立小窗前,与绿叶相映,是有画中景般美妙趣味的。展目远望,又可见隔岸游人往来不绝。是一处亭台水榭,闹中取静的绝佳所在,此地是我父亲稼夫公与友人清谈宴饮的居所。因暑热难捱,在禀明我的母亲后,我便携芸搬来此处消夏。

搬来新居后,因天热手易出汗,刺绣是做不成了,于是芸终日伴我读书课业,谈论些古往今来的逸事要闻,或与我赏月观花,联诗成对,日子过得如闲云野鹤般,很是逍遥自在。有时兴起,芸做几样小菜,与我对坐小酌。芸不善饮,勉强三杯而已,我便教她玩射覆酒令的游戏,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每逢此刻,我们总是微醺相对,畅快异常。自以为人间乐事,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了。

有一天,芸忽然问我:“历代古文,夫君以为应尊崇取法哪些方面?”

我说:“先秦时期,《战国策》和《南华经》,应取它们的灵动轻快;在西汉呢,学者一派的匡衡和刘向的文章,以高雅稳健为上,而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的著作,自然是渊博宏大为其特色;唐朝的文学家中,韩愈的古文浑厚沉雄,柳宗元的,超脱峭拔;到了宋代,欧阳修的,跌宕不拘,苏洵、苏轼、苏辙这三苏的古文,则以辩理明晰为胜;其他的,像汉代贾谊和董仲舒的对策文;南北朝时期庾信和徐陵的骈体文;唐代陆贽的政论文……可以宗法的经典古文不胜枚举,关键在于是否有慧心领悟了。”

芸说:“我以为古文的长处,全在识见高超、气势雄壮,让女子来学,恐怕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准。倒是诗歌这一门,妾还算稍有领悟,能解其中之妙。”

我说:“唐朝科考是以诗来选拔人才的,若论诗家之宗,必然要推李白和杜甫,说说看,这两位你喜欢谁?”

芸评论说:“要说杜诗嘛,锤字炼句极为精纯工整,李诗呢,则潇洒自然,落拓不羁。与其学杜诗的森严沉郁,倒不如学李诗的活泼洒脱。”

这番言论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好奇地问她:“杜工部的诗那可是集诗家之大成,学诗的人大多以他的诗作为宗法的范本,你为何独对李白的诗感兴趣呢?”

芸说:“虽说格律严谨、词旨老道是杜甫诗擅长的特点,但李白诗却像传说中的姑射仙子,冰雪绰约,飘逸有致,更有一种落花流水的意趣,读了让人心生喜爱。这倒不是说杜诗比不上李诗,只是我个人爱李诗更甚于爱杜诗罢了。”

听她说得很有见地,我笑道:“当初还真没看出来,陈淑珍竟然是青莲居士的知己啊。”

芸被我逗乐了,也笑着说:“你到现在才知道啊。妾还有启蒙老师白乐天白居易先生呢,让妾时常感怀不已,无法放下。”

我问:“为什么呢?”

芸假装嗔怪地说:“这都想不起来?他可不就是《琵琶行》的作者么?”

我恍然大悟,笑道:“这可奇怪了!李白是你的知己,白居易是你的启蒙师,我呢,字“三白”,又是你的夫君,你怎么与“白”字这么有缘哪?”

芸笑着说:“与‘白’字有缘,恐怕将来要白字连篇了呢(吴地方言,将“别字”称为“白字”)。”说完,我们相视大笑不已。

我又问:“你既然知道诗,那也应当知道赋的高下之别吧?”

芸说:“我只知道《楚辞》是赋之祖,妾学识浅陋,觉得内容比较费解。就汉朝和晋朝来说,若论赋的格调高雅、语句精炼,似乎司马相如的赋成就最高。”

想起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情挑卓文君留下千古佳话的典故,于是我接着芸的话,故意拿腔拿调:“昔日文君不惜随相如私奔,也许不在琴而在赋乎?!”于是二人又大笑方休。

我是一个性格爽直、不拘小节的人,芸却刚好与我相反,像一个迂腐可爱的儒生,总是拘矜多礼,深恐言行不周。比如,偶尔为她披件衣服,整理一下衣袖,她必要连声说“得罪”二字;或者给她递个毛巾扇子之类的,她是肯定要恭恭敬敬起身来接的。

对芸的这些繁冗礼节,刚开始我有些厌烦,忍不住劝她:“你和我这样多礼,难不成是想以礼来束缚我?你没听人说‘礼多必诈’吗?”

芸不曾料到我居然因她多礼而责怪她,红着脸窘迫委屈地说:“对你恭谦有礼难道不好么,怎么反倒说我虚伪有诈了?”

我说:“恭敬是要放在心里记着的,不在于这些迂腐的表面形式。”

芸反驳道:“至亲莫若父母,如你所言,难道也可以内敬在心,言行上倒可以恣肆狂放、不顾礼节了?”

见她伶牙俐齿说得这样认真,又确实很有道理,心下忽然觉得自己理亏起来,于是我软声说:“我前面的话皆是戏言,你可别当真。”

芸正色道:“世间很多反目成仇的事,皆因戏言而起。今后不许你再这样冤枉妾了,简直让人郁闷死了!”

我轻轻揽她入怀,好言温存抚慰,她才心情好转微笑如常。自此以后,“岂敢”、“得罪”这些多礼之言不但没有消失,反倒成了我们言谈间的常用助词了。

回想与芸在一起的日子,做了二十三年的夫妻,可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浓。无论是在家庭之中,还是暗室相逢、窄道相遇,必定会执手相问:“到哪里去?”因相爱太过密切,私下总有些忐忑不安,生怕被别人撞见,继而说我们的风凉闲话。

其实在最初,我们即便是同行或并肩坐在一起,也是要小心地避开人的,时间久了,渐渐成了习惯,也就不以为然了。到后来,芸有时和别人坐在一处闲谈,见我来了,必定会站起来挪开身子,好让我挨着她坐下,彼此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于是,我们之间的亲密举止,从开始的羞惭,渐而到后来的不以为意,这也是人之常伦极自然的事情。这让我想起有些老年夫妇,一辈子总如仇人般相互折磨,不知道为何?有人说:“若不如此,怎能白头偕老?”难道非得争吵不休才能白头偕老?这句话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记得当年七夕,芸在轩亭内设了香案烛台,摆上瓜果,焚香燃烛,和我同拜织女星。彼时,在我们心底,那份但愿人长久的虔诚,只有我们夫妇二人才能懂得。我又刻了两枚图章,图章上,我一刀一刀用心地雕上“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字样,我自己留下那枚朱文阳字的,芸拿的是白文阴字图章,以备日后在往来书信中使用。

那一夜,月光流银,是个多么美好的静夜啊。俯视河水,波光如练,身侧,更有我的爱妻芸,轻罗小扇,软语呢喃。我们相依着坐在临水的窗台边,仰头痴痴地见清朗的夜空中,云朵飞掠,变幻万千。只在心底感叹,时光如能就此长驻,与芸就这样生生世世相偎到老,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芸忽然幽幽轻语:“宇宙如此浩瀚无垠,而人间只同此一轮明月。不知道此时此刻,是否还有人如我二人这般,有此相偎赏月的心情?”

听她话语,我的心似乎在这月色中融化了。我侧过头,轻声说:“纳凉赏月,到处都有啊。若说欣赏品论天上的云霞,大概总是在女子的闺房中,也是能够用心体悟的。若说夫妇二人共同欣赏云霞,他们品论的大概也不会是云霞而是其他了。所以,天下如我二人这般,又能有几人呢!”

良夜总是过得飞快。很快,烛火燃尽,月影西沉,虽然留恋这一刻的默契时光,我们也只能撤去香烛果盘,回房休憩了。

七月十五,俗称“鬼节”。这天,芸备了几样酒菜,准备与我邀月畅饮。到了晚上,忽然阴云密布,黑暗笼盖四野,我和芸赏月的兴致转瞬全无。芸看着夜空,神色颇有些忧虑,她忽然严肃起来,祝祷似的说:“妾如能与夫君白头偕老,明月啊,就请你快点出来吧。”此刻,一抹冷寂索然的情绪也涌上了我的心头,我们夫妇的今生情缘,当真要与今夜的月亮联系在一起吗?

此时,但见对岸点点流萤,千万只萤火虫儿在穿梭飞舞,在柳堤水蓼和汀洲沙渚间,织成了一片闪烁奇妙的风景。为缓解芸的忧虑,我便提议作联句逗她开心。联了两韵之后,结果是越联越离谱,甚至是牛头不对马嘴,匪夷所思地随口乱道。芸已笑得涕泪交流,最后竟笑倒在我怀里,无法成声了。

拥她入怀,忽觉得一阵清香袭来,原来是她鬓边夹着的那一朵茉莉散发的香气。我轻轻抚拍她的背,想起古人关于茉莉的词句,便说:“古人觉得茉莉花的形色如珍珠般洁白润泽,所以女子常将它别在发间,装扮自己的容颜。但另有妙处她们可能不知,一旦夹在鬓边,这花就沾染了女子的脂粉头油之气,香味也就更加馥郁惹人喜爱,所以连香味浓郁的佛手柑都要退避三舍了。”

芸止住笑说:“佛手是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必借人势才能挥发,所以茉莉香气便如小人献媚一般,是在耸肩谄笑呢。”

她的比喻实在是新妙,我借势问她:“如此说来,你为何远君子而近小人呢?”

芸说:“我呀,是笑君子爱小人呢。”

这倒好,我成了佛手君子,她成了茉莉小人,我爱她,倒成了她取笑的借口了!好个伶牙俐齿、聪慧敏睿的芸呀!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更漏三声。忽见风扫云开,一轮明月自云端涌出,顷刻银辉洒地,万物朦胧。我和芸的心结也顿然而解,于是欢喜地将酒杯斟满,倚窗对酌。

酒未三杯,忽听桥下“哄”地一声响,像有人突然自桥上堕入水中发出的声音一样。我起身倚在窗口向外细细察看,却见水上波平如镜,并不曾有什么落下,又听得河滩上有只鸭子“呱呱”叫着向远处逃窜而去。我知道沧浪亭畔历来有许多溺死鬼的传闻,怕芸胆怯,也不敢说与她听。芸惊诧地说:“咦,这声音从哪里来的呢?”说完不禁毛骨悚然,打起了寒战。我急忙关闭窗户,将酒菜收拢回到卧室。

室内烛光微弱,罗帐低垂,一时间竟是杯弓蛇影,惊魂未定。我与芸赶快挑灯入帐,刚一卧下,芸便忽冷忽热,发起了高烧。随后,我也高烧不止,一直病了二十来天。这真是所谓“乐极生灾”啊,大概也是我们不能白头偕老的先兆吧。

八月中秋,我的病也大致痊愈了。想到芸自嫁入我们沈家已有半年,却从未去过沧浪亭,于是中秋这天,我让老仆与守门人约好,暂时先不放闲人进去,等我携芸去沧浪亭赏月游玩。

暮色四合之际,我带上芸和我的小妹,分别由女仆和丫环扶携着,一行人向沧浪亭走去。老仆在前做向导,过石桥,进园门向东转,穿过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便进入亭园之中。沿途叠石成山,林木苍翠,一派蓊郁葱茏。沧浪亭在一座土山之顶,沿着山路石阶登至亭心,极目远眺,方圆数里之内皆可尽收眼底。只见炊烟袅袅升起,晚霞灿若铺锦,真是让人心旷神怡的晚秋暮景!隔岸便是“近山林”,是当地官宦聚会宴饮之地,彼时正谊书院尚未创建。我们在亭中铺上随身携带的毯子,大家席地围坐,吩咐守门人为我们煮茶续水。

不多久,一轮明月升上林梢,夜风徐徐而来,只觉袖底生风,惬意之极。沧浪亭内,月映波心,一片宁谧清和,似乎一切凡尘中的忧愁俗念,在这明月清风之夜,都已如烟散尽。

芸说:“今日之游,真的好开心。若能在这明月下驾一叶扁舟,在亭下水中随波往来,把酒赏月,岂不是更加快乐!”

此时已是上灯时分,想起七月十五夜那一场惊吓,于是不敢久留,相互搀扶着下亭归去。吴地有这样的风俗: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走出家门,结队而游,俗名“走月亮”。但此夜沧浪亭却是幽雅清旷,也不知是否太过清寂的缘故,反倒没有一个人到此“走月亮”。

我的父亲稼夫公喜欢认义子,因此我的异姓兄弟足有二十六人之多。我的母亲也有义女九人,这九人中,王二姑和俞六姑与芸的关系最为亲近。王二姑痴憨善饮,俞六姑则豪爽健谈。每次她们相聚,总将我赶到外面去住,她们三个女子同榻而眠,这都是俞六姑的主意。

有一回又要将我赶出去住宿,我便又好笑又好气地对她说:“等妹妹你回去以后,我便邀妹夫过来,一住就是十天,看你怎么办!”

俞六姑说:“那好啊,我也随他一起过来,与嫂子同榻而眠,岂不是更好?”

我被她激得一时语塞,芸和王二姑却相视微笑不语。

不久,我弟弟启堂结婚娶亲,我们只好腾出房子给他,搬迁至饮马桥仓米巷中居住。新居虽然很宽敞,但再也没有沧浪亭畔的幽静雅致了。

母亲诞辰那天,家里请了戏剧班来演戏。芸开始以为一定非常好看,所以对演戏非常期待。父亲向来没有什么忌讳,便点了《惨别》等一类悲伤的剧目,优伶将剧中人物刻画得非常逼真,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隔着布帘,我见芸忽然起身离去,进了房间好久都没有出来,我便跟了过去,俞六姑和王二姑也尾随而至。进了房间,见芸以手托腮独自一人坐在镜匣旁边,神情甚为落寞。

我问:“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

芸说:“看戏原是为了怡情,但今天这戏看得着实让人断肠。”

芸竟是如此多愁善感。俞六姑和王二姑便嘻嘻哈哈地嘲笑她。我对她们说:“这也正常,她就是一个容易动情的人。”知妻莫若夫,还是我最了解她。

俞六姑问:“嫂子难道要一直坐在这里了吗?”

芸说:“等到有其他轻松一点的戏,我再出去看吧。”

王二姑听完,立刻出去请我母亲点了《刺梁》、《后索》等戏,又回转来劝芸去欣赏,芸这才渐渐展颜微笑,遂又开心起来。

我的堂伯父素存公去世得早,因他没有后代,父亲便将我过继给他。堂伯父的墓在西跨塘福寿山,即我们沈家祖坟地的西侧。每年春天,我必会带着芸去祭扫。这一年又到了祭扫日,王二姑听说墓地附近的戈园景色宜人,便请求与我们同去。沿途,芸见地下很多碎小的乱石上有苔藓的痕迹,纵横斑驳,非常美观,便指给我看,若有所思地说:“如果用这些石头堆叠假山盆景,肯定比宣州白石更为古雅别致。”

我仔细端详,那些小石确实极有特色,但要叠成盆景,恐怕不是一两块就能堆成的。于是我说:“想法确实不错,只怕像这样有型的太少了些。”

一旁的王二姑接过话说:“嫂子果真喜欢,我替你来拾。”

于是她向守墓人借了一只麻袋,一步一步地迈向前方,仔细地捡拾起来。每寻得一块,我说“可以”,她便收进袋中;若我说“不行”,她便随手扔掉。不一会儿,王二姑便累得粉汗盈盈,提着袋子回到我们身边,娇喘吁吁地说:“再要拾的话、一点力气、可都没有了。”

芸一边挑捡,一边淡然自若地说:“我听说收获山果,是一定要借助猴子来帮忙的,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哈。”王二姑虽然痴憨,也听出芸在戏弄她,于是撮着十指作哈痒状,作势向芸扑来。我连忙横在中间阻挡,一边责备芸说:“人家劳累你安逸,却说出这样的话来取笑妹妹,难怪她要生气了。”

为满足王二姑的心愿,回家途中便去了戈园游玩。正值春深,只见满园嫩绿娇红,百花竞艳,煞是好看。王二姑素来有些痴憨不敏,见花红草绿,姹紫嫣红,无法遏制自己的喜欢,于是逢花必折,恨不得将满园春色皆装入囊中带回家去。

见她如此不惜春,芸喝斥道:“你既没有那么多花瓶来养,又不能全部插在头上,你折那么多干什么?”

王二姑说:“花又不知道痛痒,有什么要紧?”

我笑着说:“将来要把你嫁给一个满脸麻子胡须的丑男人,为这些花泄愤出气才好。”

最新小说: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穿越大唐当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