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1(1 / 2)

?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1]

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群士羡慕向往,异人奇才同时出现。卜式起于放牧,桑弘羊从商人中提拔,卫青自奴仆中奋起,金日磾出于降虏,这些都是古代建房子卖牛之类的人。汉朝所得的人才,在这个时候最盛,儒学文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忠厚有石建、石庆,质朴有汲黯、卜式,推举贤士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律条令有赵禹、张汤,文章有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有东方朔、枚皋,应对皇上提问有严助、朱买臣,历数有唐都、洛下闳,协调音律有李延年,运筹财政有桑弘羊,奉命出使有张骞、苏武,领兵有卫青、霍去病,受遣诏保幼主有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时期掌管天官及史书的官员,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于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受腐刑后需要在蚕室静养一百日。《盐铁论·周秦篇》:‘今无行之人,一旦下蚕室,创未廖,宿卫人主,出入宫殿,由得受奉禄,食太官享赐,身以尊荣,妻子获其饶。‘这情况大约就是指司马迁。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此职是皇帝身边机要秘书长官,侍从左右,出纳章奏,位卑而权重,被朝野目为‘尊宠任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从身体上说,‘大质已亏缺‘,失去了人的尊严;从心态上说,与宦官为伍,被视为无行之人。而且在传统的孝悌伦理观念中,还要辱及祖宗。《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语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①所以古人把髡刑剃发也视为耻辱之刑,更何况腐刑乃殄灭不育之刑,它比杀头更要折磨人的心灵。所以,司马迁视为奇辱,不仅‘重为乡党戮笑‘,而‘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还要加一个‘极‘字,可以说把耻辱写到了极点。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因此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密切关联,人处逆境才能有亲身体会。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2]》),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从内容看,这篇赋也是司马迁受刑以后悲叹生不逢时的作品,可与《报任安书》相互补充。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理不可据,智不可恃‘,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之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一方面坚持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显然是又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己。司马迁矛盾的思想状态,正是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动写照。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①;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①;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侯赢为激励信陵君而死;田光为激励荆轲而死;聂荣为给兄弟扬名而死;栾布为尽臣子之义,‘哭彭越,趣汤如归‘。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②,‘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③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④。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⑤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⑥。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⑧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⑦。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①《孟子》卷七《离娄上》。

①《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

②《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

③《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赞》。

④⑧《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赞》。

⑤《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⑥《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赞》。

⑦《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赞》。

而司马迁却说:‘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①又说:‘夫婢妾贱《史记》

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③那些一遇侮辱就轻身自杀的人,在司马迁看来只不过是无可奈何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勇士。慕义而死,保持名节;忍辱负重,自奋立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的界限是很难的。前已述及,司马迁提出了一个‘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标准。人生最宝贵的生命不是不可牺牲,而要让它闪光,死得有价值。一个人若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忍辱与生死的痛苦抉择中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他从沉痛中奋起,坚强地活下来,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完成《史记》。他引古人自况,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论《兵法》,不韦迁蜀传《吕览》,韩非囚秦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贤发泄愤懑的作品。这些人都是因为心里有所郁结,又得不到通达,所以才叙述往事,寄情后人。司马迁引述的这些古人的事迹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例如韩非的《说难》、《孤愤》作于入秦之前,吕不韦的《吕览》写成在放逐之先,这都是《史记》在他们的本传中明白地作了记载的。司马迁感情激荡,波涛滚滚,一泻而下,笔随情至,些许矛盾,也就不去计较了。也可以说,这是故为破绽以抒愤,旨在说明他要发愤著书,效法古人,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血倾注在《史记》之中,成为‘一家之言‘。

司马迁终于从个人的悲怨中解脱出来,忍辱著书,留下了宝贵的实录作品。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值得我们敬仰的。司马迁的人格是崇高的,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经受得起艰难环境磨炼的人,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这一认识不但激励了自己,而且也启迪着后人深思。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历史著作。体大,指《史记》的五体结构和系统性;思精,指《史记》内容的全面性和进步性。《史记》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囊括中外,贯通古今。它上起黄帝,下迄太初,汇总古今典籍,‘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成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通史,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创新。

①《史记》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赞》。

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因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而这时汉朝兴起,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于是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1]

等到汉武帝即位,汉朝兴起已有六十余年,海内安定,府库充实,然而四边未服,制度多缺。皇上刚刚兴办文武大业,欲求人才唯恐不够,用蒲轮车迎年老的枚乘,见到主父偃而叹息相见太晚。群士羡慕向往,异人奇才同时出现。卜式起于放牧,桑弘羊从商人中提拔,卫青自奴仆中奋起,金日磾出于降虏,这些都是古代建房子卖牛之类的人。汉朝所得的人才,在这个时候最盛,儒学文雅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忠厚有石建、石庆,质朴有汲黯、卜式,推举贤士有韩安国、郑当时,制定法律条令有赵禹、张汤,文章有司马迁、司马相如,滑稽有东方朔、枚皋,应对皇上提问有严助、朱买臣,历数有唐都、洛下闳,协调音律有李延年,运筹财政有桑弘羊,奉命出使有张骞、苏武,领兵有卫青、霍去病,受遣诏保幼主有霍光、金日磾,其余不可胜记。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时期掌管天官及史书的官员,所谓‘发愤‘,就是指一个人身处逆境而其志不屈,更加激扬奋发而有所作为。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忍辱发奋,从沉痛中奋起,用更加坚韧的毅力来完成传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击统治者的荒淫和横暴,同情社会的下层人民,歌颂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历史人物,把个人的不平和愤懑,宣泄在对历史人物的褒贬上,述往事,思来者,升华了《史记》的主题,这是加害于司马迁的统治者们非始料所及的。

司马迁受腐刑在天汉三年十二月,出狱大约在天汉四年二、三月。受腐刑后需要在蚕室静养一百日。《盐铁论·周秦篇》:‘今无行之人,一旦下蚕室,创未廖,宿卫人主,出入宫殿,由得受奉禄,食太官享赐,身以尊荣,妻子获其饶。‘这情况大约就是指司马迁。这年司马迁四十九岁,出狱后被用为中书令。

中书令本由宦官充任,此职是皇帝身边机要秘书长官,侍从左右,出纳章奏,位卑而权重,被朝野目为‘尊宠任职‘。司马迁因受腐刑得此官,他认为是人生极大的耻辱。从身体上说,‘大质已亏缺‘,失去了人的尊严;从心态上说,与宦官为伍,被视为无行之人。而且在传统的孝悌伦理观念中,还要辱及祖宗。《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孔子语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①所以古人把髡刑剃发也视为耻辱之刑,更何况腐刑乃殄灭不育之刑,它比杀头更要折磨人的心灵。所以,司马迁视为奇辱,不仅‘重为乡党戮笑‘,而‘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他在《报任安书》中凄怆满怀地诉说他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垂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司马迁一气排列了十种耻辱,这都是人世间的极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极矣‘。一个‘最‘字,还要加一个‘极‘字,可以说把耻辱写到了极点。它使司马迁陷入了欲生不得欲死不能的痛苦境地,‘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这种心境下,给予司马迁以生的力量,唯有那无声的立言事业还未完成。因此司马迁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封建专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与权势浮沉密切关联,人处逆境才能有亲身体会。司马迁身受腐刑,体味三重,人主的喜怒无常,便意味着人臣的祸福莫测。专制主义的荼毒,擦亮了司马迁的眼睛,使他看清了‘明主‘这一绝对君权的残忍本质,深深认识到过去‘以求亲媚于主上‘是‘大谬不然‘,于是一反常态,表现了对国事、世事的冷漠。太始四年(前93),司马迁已五十三岁,任中书令已五年,他除了埋头撰述《史记》外,在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这时,司马迁的好友益州刺史任安,心中沉不住气了,他觉得要给司马迁以鼓励,给他写了一封信,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任安的信,好似一石击起千层浪,它把司马迁积滞在心中的郁闷引发出来,爆发在回信《报任安书》中。在这封信中,司马迁把他对世情的感慨,对人生的悲愤,对专制君王的认识,对理想事业的追求,尽情地倾吐出来,如泣如诉①(《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2]》),慷慨悲凉,理正而辞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千多年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有赋八篇,今存仅《全汉文》辑有《悲士不遇赋》一篇。从内容看,这篇赋也是司马迁受刑以后悲叹生不逢时的作品,可与《报任安书》相互补充。在赋中,司马迁指斥天道微暗,美恶难分,‘理不可据,智不可恃‘,他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一方面消极厌世,‘委之自然,终归一矣‘,认为人总是要死的,追求功利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听之自然,‘无造福先,无触祸始‘。一方面坚持理想,‘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熟云其否‘,显然是又要追步孔子,死而后己。司马迁矛盾的思想状态,正是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生动写照。既然宫刑是人生最大耻辱,为了人的气节尊严,就应早早自裁结束耻辱;但为了实现著述理想,立名后世,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可是活下去,又遭世俗非议,等于继续受辱,即‘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这种既觉得应该死而又不能去死的思想纽结,折磨得司马迁神不守舍,多次想到去自杀。最后司马迁抉择了隐忍立名的自新之路。也就是说功名重于名节。当一个人功名已就,或者以死可以立功名时,就要毫不犹豫地去死节;当一个人才能未尽,功名未立,死节不过如九牛一毛,不能产生社会影响时,他就应该隐忍发愤,建立功名。司马迁正是在这一基准点上找到了死节与立名的统一。所以在《史记》中,他既表彰那些死节者,又表彰那些隐忍苟活者,把历史人物的死写得生动有情。

《史记》中写了许多不甘屈辱,为保持名节而死的义士。齐国布衣王蠋在齐国沦丧濒于灭亡之时,仍‘义不北面于燕,自尽身亡‘①;田横耻于降汉,自而死,他的五百宾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①;李广不堪‘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项羽兵败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侯赢为激励信陵君而死;田光为激励荆轲而死;聂荣为给兄弟扬名而死;栾布为尽臣子之义,‘哭彭越,趣汤如归‘。司马迁称赞这些慕义而死的人,具有‘高节‘,‘岂非至贤‘②,‘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③象屈原那样‘死而不容自疏‘的高洁之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④。然而,在逆境中奋发,忍辱负重的志士,更加难能可贵。勾践卧薪尝胆,坚韧顽强,发愤雪耻,终灭强吴而称霸王,司马迁不仅许之以‘贤‘,还赞其‘盖有禹之遗烈焉。‘⑤伍子胥弃小义,雪大耻,名重后世,司马迁赞其为‘烈丈夫‘⑥。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履典军奉旗者数矣,可谓壮土‘,但是,当他被刘邦捉拿,为人奴而不死,受辱而不羞,‘终为汉名将‘,司马迁赞其为‘贤者诚重其死。‘⑧这后一种忍辱负重的志士,司马迁认为更是值得敬仰的男子汉,‘烈丈夫‘。这一观点,不仅与世俗相违,而且颇谬于圣人的是非。一般世俗观点,认为忍辱负重是‘贪生怕死‘,若被刑戮,‘中材以上且羞其行‘⑦。孔孟遗教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①《孟子》卷七《离娄上》。

①《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

②《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

③《史记》卷九十四《田儋列传·赞》。

④⑧《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赞》。

⑤《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⑥《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赞》。

⑦《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赞》。

最新小说: 说好一起踢球,你当主教练? 邪神招募,开局召唤奈亚为仆 亡灵法师的大航海时代 鬼灭:请让我当个人吧 率土之滨:百倍返利当神豪 盘龙:我以力证道 斗罗:萧炎穿越成霍雨浩 求生游戏:我的外挂能叠加 一人之下:我真的不想努力了! 领主又红名了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