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天使也猖狂 > 第二十六章、载誉而归

第二十六章、载誉而归(2 / 2)

1、植物区系特征

(1)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现有高等植物约202种,分属30科102属。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仅存在个别种类,如匍匐水柏枝、垫状山岭麻黄。两百多种植物中,青藏高原特有种和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和东帕米尔分布的种在区系成分中占主导地位。并有一定数量的北极高山成分,而温带亚洲分布的种较少,温带和世界广布的种极其个别,仅出现在环境相对稳定的水域生境中,如海韭菜(Trigolochimaritima)和眼子(Polamogelon)。据初步统计,该区青藏高原特有种有84种,约占该区全部植物的40%,其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特有种和变种约有8个以上。青藏高原至中亚高山、西喜马拉雅、东帕米尔分布的种50个左右,占该区植物的35%。北极-高山成分约有5种,温带亚洲成分也仅10种左右。这些成分表明可可西里植物区系具有青藏高原快速隆起的典型特征,并与中亚高山有着密切的联系。

(2)植物种类虽少,但是种群大、分布广。该地区由于特别高寒、干旱的严酷的自然环境限制了大多数植物的生存,该地区主要植物种,青藏高原特有种的种群十分庞大,分布也很普遍。如镰形棘豆(Oxyrropisjalcata),冰川棘豆(Oxytropisglacialis),唐古拉山点地梅,鼠鞠凤毛菊(Saussureagnaphalodes),匍匐水柏枝以及雪灵芝、镰叶韭,高山葶苈等。

(3)具有垫状生长型的植物种类多,分布广,50种垫状植物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许多植物都以低矮、垫状的生长型出现,使该地区出现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在广阔的宽谷、湖盆地区,5种垫状的点地梅,5种垫状的雪灵芝,数种垫状的凤毛菊、黄芪、棘豆、红景天、水柏枝等在各地构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大面积垫状植被景观。垫状植物大量出现,一方面表明青藏高原腹地高寒、干旱、强辐射、强风对植物生长的限制塑造,同时,垫状植物的存在发展对改造原始生态环境,尤其是土壤环境有着积极作用。

2、动物区系特征

目前已知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哺乳类有29种,含5目9科15属;鸟类约54种。由于本区地势高亢,气候干旱寒冷,植被类型简单,食物条件及隐蔽条件较差,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是,除猛兽猛禽多单独营生外,有蹄类动物具结群活动或群聚栖居的习性,因而种群密度较大,数量较多,这是青藏高原东部及南部森林动物不能比拟的。

本区动物区系的组成特征主要表现在:(1)哺乳动物特有种占重要地位。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种计有11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物种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和藏原羚等;具有产业意义的种类有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和高原兔(Lepus-oioslolus);具有一定科研价值或在食物链中起到生态平衡作用的小型动物,计有多种鼠兔(Ochotonaspp)和松田鼠(Pitymysleucuius)等。分布于欧亚北大陆或中亚地区并见于可可西里的古北界种类有17种,这些种类为棕熊、猞猁、盘羊、岩羊和小毛足鼠等。狼系本区唯一的广布种。

综上所述,可可西里地区哺乳动物的区系组成别具特色。原因是本区远离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一些中亚或蒙新区较为典型的荒漠、半荒漠种类以及其它北方种类,未能扩展到本区,致使古北界物种的成分明显减少。

(2)鸟类以古北界成分居优势。鸟类的区系组成与哺乳类恰恰相反,即古北界种较多,而特有种仅7种(如:藏雪鸡、褐背拟地鸦、长嘴百灵、雪雀等),余为广布种,候鸟占一定比例,偶尔有大白鹭等迷鸟出现。

(3)本区自东南至西北方向虽然分别出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及高寒荒漠草原植被类型,但大、中型哺乳动物(如:藏野驴、野牦牛、藏羚、藏原羚等)均可见于上述各植被带,即无明显的地域差异,但在种群数量上会有一定的差别。例如,藏原羚喜在草甸和草原环境中栖息,数量相对较多,在气候更加干旱的荒漠草原带中较少见,甚至绝迹。

(4)不同的植被类型,小型哺乳动物的组成也略有差异。黑唇鼠兔(Ochotonacurzoniae)在高寒草甸,拉达克鼠兔(ochotanaladacensis)却栖息于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而荒漠类型的小毛足鼠(Phodpusroborovskii)仅在本区西北隅的荒漠中出现。

3、濒危珍稀动物中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濒危珍稀的兽类有13种,其中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即雪豹、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二级保护动物有8种,即棕熊、猞猁、兔狲、豺、石貂、岩羊、盘羊、藏原羚;珍稀鸟类计有8种,即秃鹫、猎隼、大鵟、红隼、藏雪鸡、大天鹅。

中科院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气象研究员扎徐望汇报的要点是:

可可西里保护区气候特征。

1、温度本区温度因海拔高度差异的不同,绝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值均比五道梁气象站观测值低,年均温为-4.10度~10.0度,最低气温为-46.40度。最冷月为1月,这和内地平原地区相似。最热月在7月,但也有少数地区出现在6月或8月。在五道梁、太阳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7时,最高气温出现在16~18时,17时的温度是峰值。

2、降水量可可西里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总的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境内年平均降水量在494.9毫米~173.0毫米之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雨季和干季分明。境内降水量在全年的分配上大部集中在5~9月,可占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中暖季(6~8月)可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由于复杂的下垫面对其上空气的加热作用,使空气层结不稳定,易导致热对流,引起阵性降水;同时,还由于海拔高、温度低,降水不仅以固态形式为主而且以阵性降水为主。另外,夜间较多,约占总量的50%以上。3、风力可可西里地区由于受高寒强劲西风动量下传的影响,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和全国风速高值区之一,年均风速分布由东南,东北向腹地及西部逐渐增大,风速等值线基本呈“嗽叭口型”平均风速在8.0~3.5米/秒之间。

中科院环镜科学研究所的所长秋栗元博士的汇报要点是:

可可西里地域分异规律

1、整个青藏高原自东向西北表现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更替与过渡。可可西里地区则居于半干旱地区内。

水分条件是可可西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异的首要因素,决定着本区宏观分异特征。而水分条件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所处的大气环流位置。本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方向自东南向西北。天然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从500毫米左右逐渐降至不足200毫米。干湿分异的最终结果是:乌兰乌拉山北翼为本区最湿润的区域,整个地区自东南向西北变干。就山体而言,作为迎风坡的大阳坡,降水要比背风坡(大阴坡)多。具体至一定的山段,阴坡比阳坡表现的要湿润一些,阴坡的植被发育相对较好。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降水增加,高寒草甸或高寒草原逐渐被以稀疏状植被为主要特征的亚冰雪带所替代,在一些极高山区发育了多年积雪和冰川。本区的地表物质也是自然环境分异的重要因素。本区大部分地面都覆盖着一定厚度的沙层。它可以使天然降水或融水很快渗入下层,保存起来。由于沙层阻隔,土壤下层水分蒸发微弱,对植被的发育有利。以青藏苔草为主的高寒草原广泛分布为主导地理景观,而针茅草原景观仅出现在局部地方。覆沙层与青藏苔草的这种紧密关系在整个青藏高原北部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地带内都存在。因而从宏观上看,覆沙层的存在减弱了自然环境的空间变异性。但从局部地区来看,它却增加了自然环境的复杂性。

2、可可西里地区河滩地面积比例较大,受到当地大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隐域半隐域景观,这是区域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打乱和干扰了高原地带性景观的连续分布。在一些湖边盐分含量较高的地方,往往形成特别干燥的生境,发育了局部性的垫状驼绒藜高寒荒漠。这是地方性非地带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3、可可西里地区地域分异规律是在上述各种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与整个青藏高原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干的总体趋势相适应,青海可可西里地区自然地理景观自东南向西北表现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的过渡;

(2)高寒草原是可可西里地区主要的景观生态类型,分布广阔。高寒草甸仅有零星分布,在具体地段上草甸呈斑状分布,有时与小灌木(金露梅)共同构成灌从草甸景观;高寒荒漠草原则仅分布在本区西部和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3)高寒草原带内发生分化,典型的针茅高寒草原分布面积很小。扇穗茅高寒草原以东北——西南呈长条形分布在局部区域。

(4)作为垂直带的高寒草甸仅出现在高寒草原带南部较高山地的阴坡、半阴坡,多呈斑状分布。出现的海拔高度自东南向西北升高,从4,800米上升到5,200米左右。

(5)区内景观的垂直分化明显但简单。主要有3个带谱类型:a、高寒半湿润类型(高寒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b、高寒半湿润/半干旱类型(高寒草原带——高寒草甸带——亚冰雪带——冰雪带);c、高寒半干旱类型(高寒草原带——亚冰雪带——冰雪带)。

4、植被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可可西里处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的过渡区,主要植被类型是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高山冰缘植被也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也有少量分布,特别是高寒荒漠仅分布在极个别的地区。

高寒草甸主要以高山蒿草(Kobresiapygmaea)和无味苔草(Carexpseudofoelida)为建群种。前者主要分布在一风火山口和五道梁一带山坡。后者分布于中部和北部山地阳坡或冲积湖滨的冰冻洼地,与其它草原群落复合分布。其分布地域有较为丰富的降水量。这两类高寒草甸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结构都比较简单。水平结构一般较均匀,在坡地处的则呈块状或条状分布,垂直结构因植物生长低矮且伴生植物个体很少而无明显的层次分化。群落的盖度一般为70~90%或更高。在部分潮湿的地段有时还有苔藓植物层片的发育。群落的生物生产力很低。后者主要常见伴生植物除了草甸种类外,还常有大量的草原成分和高山冰缘的适冰雪植物。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群落的水平结构常因微地貌形态而呈斑块状,覆盖度也比较低。垂直结构层次分化不明显。

高寒草原是本区分布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主要的建群种有紫花针茅(Stipapurea)、扇穗茅(Littiedalearacemosa)、青藏苔草(Carexmoorcroftii)、豆科的几种棘豆、黄芪和曲枝早熟禾等。常见的伴生植物有垫状棱子芹(Pleurospermumhedinii)等。紫花针茅草原主要分布于东部青藏公路沿线,在内部多分布零散或局限于个别地段或山地,群落盖度一般20~35%左右。青藏苔草高寒草原,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群落的盖度随所处环境的水热状况有较大的变化,一般为12~35%,有时可高达45%。扇穗茅高寒草原,主要分布于沱沱河以北的东部地区,常与紫花针茅高寒草原和莫氏苔草高寒草原复合分布。群落覆盖度一般仅10%左右,有时可达18%,豆科杂类草原广泛分布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各类湖岸阶地,冰川河流碎石坦阶地,山坡坡脚坡积物及剥蚀山坡和坡脊。这类草原,种类组成较混杂,群落结构也因质地的变化而有较大差别,盖度一般约20%,但也常可见到低达10%以下,高达47%的如落征段。

高山冰缘植被是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分布面积仅次于高寒草原的类型,特别是在西北部地区分布广泛。

综上所述:

(1)本区既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小蒿草草甸,又具有典型的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和分布面积仅次于紫花针茅草原而在高原西北部大面积分而的青藏苔草草原,同时,还大面积分布着独特的扇穗茅高寒草原,植被类型的这种丰富性和代表性是相邻的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所不具备的;

(2)由于严酷的气候条件,土壤沙质、贫瘠,寒冻风化剥蚀较强和植物群落本身种类组成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生长季短,生产力低下,植被易受破坏却不易恢复;

(3)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原始生态系统仍保留较完好,各级食物链仍能顺利地联系在一起。

这次科考取得了前所未有突出成果。彻底的摸清楚了三江源-可可西里区域的各种地貌资源和地质气候特征。可以说给国家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啊!

最后,科考队总结了工作。确定了申报国家功臣奖的人员有:

1、中科院副院长秦运河;

2、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米锋教授;

3、中科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气象研究员扎徐旺博士;

4、中科院生物研究所潘媛研究员;

5、中科院环境科学研究所秋栗元教授;6、省医学院附属医院高原病理分院院长史香瑜;

;

最新小说: 老公给我代练后,我爆锤假千金 全球诡异游戏:我家全员诡异? 人在末世,系统想我成为社会精英 从洪荒到盗墓 我,雷电法王石坚,开局怒晴湘西 精灵:我真没拿主角剧本 航海:白胡子退休越老越强 以神姿混都市 崩铁:开局被卡芙卡领养 断绝关系第一天,奖励十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