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 > 第二百九十三章 无心插柳

第二百九十三章 无心插柳(2 / 2)

不过有人说是李小白脸厉害,也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咱们江宁的船大,五层啊,长江水面上就没见过这么大的船的,那些水寇哪敢接战,还不乖乖的束手就擒?张老汉哪顾得上听他们瞎掰。想法探明了李清的住处,这不,一大早就来了,传言是传言,总要亲眼见了才放心的。

看着两位老人家在自己面前一副欣慰的样子,李清觉得自己很龌龊,居然准备着要为他劫狱,这得当多大地干系啊。说实在当初自己有那么几分同情这些厮杀多年、却得不到公正对待的老军人,可分田还有相送老军的,自己却的确只是为了激励士气,只是想赢龙卫军争个面子而已。就算也想为延州的那帮兄弟争个好待遇,可即便输了也不是多大不了的事情,那会地水云庄还养不起百十号人么。

这个礼李清行得是恭恭敬敬,是为自己的不敢当,是为自己耍心计的惭愧,还有,便是感激了。

谁说最难消受的只是美人恩?这些老军汉的确没见太大的世面,京城里谁不知道秦时楼和李清的关系?去谢大娘处打听一下,就不至于跑到江宁这么远来;只是他们觉得弄不好要劫大牢,这样的事情还是少牵扯人地好。

李清已经换了称呼,一口一个张叔、袁叔的叫着,只是想把两个老头让到上坐,这却是费了好大的劲都没能成功,因为人家还自认是李清的庄户,这更让李清觉得羞愧了,这庄子地钱还一直没付给高公爷,不是想赖帐,以前每次提到这个事情,那高小公爷总是很鄙视他,就象一个百万富翁要和比尔盖茨抢着买单一样。

“张叔,不知庄内的收成如何?过的还宽裕不?”这可不是敷衍,当初在水云庄那会,张管家一找他报帐,李清有多远便躲多远,现在虽然不知道大名府的田庄门朝哪开,李清也想知道人家过得如何了。

“正要向公子禀报。”接话是边上那个姓袁的老军汉,说着便从怀里掏出一个帐簿来,双手要递给李清,李清却不肯接,这可不是客气,他怕有些字认不全,再说古时候的帐目与后世不一样,他也未必看得懂。

“袁叔便说说好了,李清不明经济之道,怕还说来更清楚些。”李清笑道。

那袁叔还有些扭捏,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因老汉识得几个字,因此众兄弟推老汉做个管帐的,这字写得蝎虎,怕也是公子看不明白;如今李家庄有户八十九,四百八十四人,计男丁二百零七人,好叫公子得知的,当初骑捷军老兄弟只有三十余人,随后京中禁军酌减,又有五十余名兄弟来投,都依公子的章程,全是和契丹人见过仗的,现今有良田一千八百余亩。。。

李清奇怪的打断道:“不对吧,袁叔,当初李清记得只有千五百余亩啊,怎生多出这些了。”

张叔在边上解释道:“公子仁义,小老儿们怎敢自私?军中也补了我等些须银钱,又蒙主家恩惠,去岁的收成系数归了我等,本应将这些粮米折了银钱送至水云庄,只是公子那时富贵的,未必瞧得上眼,因此老兄弟们便商议着拿出银钱来再买些田地。一则也好多安置些军中地故旧,二来日后的进项也可多些。”

还会扩大再生产了啊,良性循环,谁说咱古人没有经济头脑来着?让李清吃惊的还在后面呢。

人家根本就没分田,因为现在才有八十九户,按李清当时说的。是每个老军给十亩田,现在可有多呢,总不能让它荒着吧,反正田也是连在一起的,干脆一起耕种,十亩的收成归自家所有

全部归到庄上,由几个老兄弟商议着如何使用。帮困难些的,其他的再去买田,争取多收容些退伍的老军汉。

“公子,您瞧这般处置可好?只是钱使得尽了些,未曾料到公子逢此大变,却还是小老儿思虑不周了,累得公子现下住这等狭小的庭院。”张叔有些愧疚的说道。

李清望着这两个老人都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这样处置李清还能说什么?惊叹之余他还憋不住想笑,得!范仲淹的范氏义庄被咱抢过来了!

要放在后世,特别是咱中国或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这样地村庄很不出奇,不就是一个人民公社的模式么?可要放在宋朝,那可是对小农经济的一大颠覆,这其实就是集体所有制。

历史上鼎鼎大名、由范仲淹创立的范氏义庄便是这种模式。

范仲淹这人还真是没说的,《宋史》说他“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要说宋朝的官儿待遇可不低,人家还是做过宰执的人,怎么会过得那么简朴?在宋朝的金粉浮华里,可算是罕见的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话他可不是浑说的,古语云“爱由亲始,亲亲而仁民。”孟子有曰:“施由亲始。”一个人有没有爱心,先得看他对自己身边地亲人、朋友如何。而范仲淹是扎扎实实做到了。

本就不是贪官,自己省吃俭用,却捐出一千多亩良田为族人建义庄,并定下十三条规矩。告戒子子孙孙谨记之,“义学”这个词语便是从范仲淹始;他建的义庄可谓一个奇迹,从北宋年间的千余亩起,到清末尚有田五千三百亩,经历了那么多的朝代更替、血雨腥风,一直屹立不倒,为范氏族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避难场所长达八百余年。

唐朝便有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那乌衣子弟裙风流了多久?在后世要论中国的世家,范氏才是楷模。

只是如今几个老军汉,居然也弄起类似地义庄了,只不过不是救济族人,而是救济退伍的老兵,还改名叫李家庄,让李清又是得意又是羞愧,当初拿到田契后,自己随手这么一给就完事了,根本就没往心里去,也没去管人家缺啥的,可人家还记得这是他李清的庄子呢,对比下建立清风寨时,水云庄可是竭力支持的,这厚此薄彼有些过头了。

“张叔,袁叔,来,咱们好好说道下,就这个章程,安置老军,看看如何才能办得更好些!”李清来了兴致,颇有些想跟范仲淹一较高下的架势了。

家里来了客人,女眷自然要回避下,只是现在地方小,他们的谈话隔壁的若英、云三娘和施二娘可是听地真真的,最诧异的就是若英了,奇怪了,三郎怎么改了性了?以前在水云庄的时候,他可最烦听这些地。

咱也想法弄个延续八百年的义庄来,到时候也和范仲淹一块青史留名,李清当然有兴致,好歹咱现在占了先啊,最好能力压范仲淹一头才好,谁叫他每次见了我都要板起脸来教训!

这一折腾的时间就长了,啥好规矩能够延续千年起作用呢?李清连后世的民主选举推举义庄负责人都说出来了,无奈这两个老头死活不同意,自己选?这哪行呢,这还是李家庄么?现在的就该他李清定,以后还就该李清的儿子定,这才叫规矩!

李清平时就是个不讲究礼仪的,今儿破天荒来了兴致,非要在这经济之道上也露一手,摆不平这两老头,咱这千年之后的子孙还有面子么?说着说着便忘了时辰,云三娘在房里可耐不住了,三郎今天是蝎虎了,哪有这闲心了呢?你有闲心就算了,别忘了人家远道而来的老人家可要吃饭的,再说施二娘也是初来,总不能叫人家饿肚子吧。

回避也顾不上了,“若英,你我先去厨下整治饭食罢,三郎怕是一会也说不完的。”云三娘说道。

施二娘可是明事理的,既然认了这里做娘家,自己就不是客人了,听得云三娘叫若英下厨,忙道:“平日也不得机会弄这个,今日却瞧瞧我的手艺可好?”说完,抢着便往门外跑,只是才出了门,忽得又闪了回来,瞪大眼睛问云三娘:“外边这是何许人等?怎地当院立起规矩来了!”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万历小捕快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穿越大唐当股东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