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三百零五章 回归本意,家国大义【二合一6000字】

第三百零五章 回归本意,家国大义【二合一6000字】(2 / 2)

很多人只觉被都颠覆了三观,一时不由面面相觑。

尤其是军方的代表们,更是觉得受宠若惊。

或者说,对于黑龙王的认可还有些不可思议。

好在,黑龙王在东海郡的地位尊贵,自然没人敢当面反驳。

众人此时的反应,也都在冯一博的预料之中。

他刚刚去匠造司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问题。

“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是管子提出的概念。

而管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士兵、农户、工匠、商人。

“士农工商”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代表了国家最重要的四类人群。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士农工商”的定义却不断发生变化。

尤其是“士”,先从士兵变成了士人,

成为统治阶级的代名词,从此“士”就鹤立鸡群,成为高人一等的存在。

后来读书人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还将读书人定义为“士人”。

尤其是在宋朝时,当“士”只局限于文人的时候,武人地位就急剧下降。

等出现“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宋朝就已经注定“国将不国”了。

而冯一博在流求看到了各行各业都充满了活力。

尤其是在匠造司,看到工匠们的研究热情。

就想到要在东海郡重新定义“士农工商”。

或者说,是想让“士农工商”回归本意更为贴切。

这是要对东海郡“四民”的地位给予充分肯定,激发更大的活力。

“有人觉得只有读书人才是士,这样的理解显然是片面的,读书肯定是对的,但不该只读一家之言,更不该以此划分高低贵贱。”

在场的,最高学历就是秀才,还是落第的。

他们都很珍惜东海郡给予的地位。

即使有心反驳,也不敢当面折了黑龙王的面子。

而见没人对此提出什么异议,冯一博就继续延伸开来。

“书是什么?书是人进步的阶梯,无论士农工商,都要一起进步,国家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说着,他还举例道:

“兵家有兵圣的《孙子兵法》,农家有农圣的《齐民要术》,匠人有匠圣的《鲁班书》,商人也有商圣的《陶朱公生意经》。”

说道此处,他环顾在场众人,掷地有声的道:

“所以无论士农工商,想要进步都要读书,有条件的也可以写书。”

一直以来,读书人成为专属代名词。

只有读了儒家经典才能称为读书人,还处处高人一等。

即使冯一博也是这样的读书人出身,却对此深表担忧。

他此时也是不吐不快,要将读书人的定义进行扩大。

士农工商都能读书,而且并非只能读儒家经典。

“当然,孔夫子的学问是一切的根基,但他老人家的学问是道,传承的是德行。”

虽然对读书人的定位扩大,但冯一博自然也不会因此全盘否定儒家。

所以说着说着,他又开始往回拉。

尤其是下面落第秀出身的官员,听到这里也微微松了口气。

只觉黑龙王力捧所谓的“士农工商”,应该只是想要提振士气吧?

这时,冯一博却又道:

“但士农工商的学问也不能断,士农工商的学问是术,传承的是技术。”

说到这里,他还笑着总结道:

“道是为人之本,术是生存之本。我们不能只做人,不吃饭,也不能只吃饭,不做人!”

把道和术,比喻成做人和吃饭。

这话说的通俗,下面没什么文化的人也都听懂了。

一时,没读过几天书的众人自然纷纷点头。

“因此,道和术,二者缺一不可,都要传承给子孙后世。”

落地秀才出身的官员们一听。

儒家被奉为道,其他的被说成术。

自然还是能勉强接受的。

尤其是,想到东海郡没什么传道受业的人。

他们觉得自己能理解黑龙王的做法。

而东海郡的士农工商,一听将他们和读书人并提,自然更没什么不能接受的。

甚至,都生出几分受宠若惊的感觉。

“现在我们东海郡还没有多少读书人,但公学已经建了,将来读书人会越来越多。”

东海郡的公学其实一直在发展。

而最大的限制,就是识字的人太少。

有些才学了两年,就已经可以去别的公学当老师了。

所以公学的数量增多,但质量其实有些堪忧。

可这也阻挡不了,东海郡对普及公学的信念。

流求这边每几个村,就有一所公学。

吕宋那边稍差了一些,但一个镇至少也有一所公学。

当然,他们所学的都是冯一博所编写的新学教材。

“可无论是读儒家的,还是学咱们东海郡的新学,都要记住我今日的话,这也是我们东海郡的根基。”

毕竟是第一次露面,冯一博就点到为止。

若是再说的太深,搞不好会引起反作用。

而且,今天的主题是备战和激励士气。

说了这些,就足够让各行各业放心。

至少在东海郡,士农工商都是平等的。

随后,冯一博又说了一些家国大义,以及倭国对东海郡和大魏的祸害。

众人听的都是义愤填膺,一时间恨不得立刻出征。

最后,冯一博结束道:

“希望我今天所说的,在场诸位都能牢记,并传达下去。”

这边的动员大会圆满结束,不提。

单说冯一博让人将参会的王济仁留下。

“见过黑龙王!”

王济仁一到,就微笑着见礼。

他在见到秦家父女的时候,就对冯一博的身份有了些猜测。

今日又参加了动员大会,自是确定了东海郡王的身份。

只是他如今也算东海郡的一员,便跟着叫起了“黑龙王”。

很多事,都是尽在不言中。

冯一博也没多做解释,只笑着道:

“王院长在这边的情况如何?”

东海医学院已经开始运营,王济仁自然就是院长。

“王爷当初的构想极好,但我到了这边之后,却一直无暇他顾。”

提起“院长”,王济仁不免有几分幽怨,又道:

“虽然东海医学院已经建好,但因备战倭国,现在教的都是军医,学的也都是阵前急救之法。”

说到这里,他轻轻一叹,才道:

“至于之前王爷说的,学徒和《村医手册》,怕是要等这场仗结束才能开始了。”

冯一博当初给了一万两银子,答应只要东海医学院走上正轨,并把《村医手册》编纂出来。

他的任务就算结束。

可没想到,才到这边没几日。

东海医学院还没招生,就迎来了军中送来的二百军医。

若非来的时候还带了几个族中小辈,一百人他都教不过来。

如今两百人不说,还不是他所想的学徒。

王济仁忙的焦头烂额,心中自然也难免有些幽怨。

冯一博自然清楚这边的事,所以才特地将他请来安抚。

“此次事件也是突发,我这次奉诏持节回来,也在意料之外。”

他自然听出王济仁的幽怨,笑着解释了一句,又道:

“不过王院长放心,我今日找你过来,除了叙旧之外,也是要对这事给个说法。”

说着,他一摆手,旁边人就搬来一个锦匣。

待放在桌上打开之后,下人又将匣口转向王济仁。

这时,冯一博才道:

“这是一点心意,还望王院长不要因此事有了嫌隙。”

满满一盒金龙,码放整齐。

此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差点晃瞎王济仁的眼睛。

只一扫,横竖差不多十乘十。

最主要的是不止一层。

也就是说,至少有几百金币。

价值几千两银子。

实际上,这盒子看着不大,

但不算盒子本身就重有二十二斤。

正好五百枚金龙。

他之前就用金钱加理想,将王济仁忽悠过来。

如今实现理想还需一段时间,自然就用金钱再找补一下。

“王爷此次奉诏持节征讨倭国,也是为了家国大义。”

王济仁咽了咽口水,却摇了摇头,目光从金龙上挪开,正色道:

“再说,此前王爷给的已经足够,我在这边的待遇也是极佳,所以这钱还请王爷收回去吧。”

说到这里,他的眼神也越发坚定。

他先将匣子扣上,用力推回,道:

“放翁曾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虽我只是个学医的,但也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

冯一博一听,不由感慨道:

“王院长的风骨令人敬佩,看来今日我所言有些偏颇了,‘术’的发展固然也重要,但不能失去‘道’的根基。”

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让他感慨良多。

这是儒家留下的精华,也是国人的精神内核。

“王爷不必自谦,今日会上所言,极为发人深省。”

王济仁闻言,却摆了摆手,又道:

“我到东海郡后,除了警示馆,就发现这里并无贵贱之别,不管是士农工商,还是江湖郎中,都也无人随意轻之。”

东海郡各行各业都蓬勃发展,各方面的人才也都是急缺。

街头游医,江湖郎中,在大魏算是贱业。

但在缺医少药的东海郡,却一样受人尊重。

王济仁身为医者,对此自然感同身受。

说到这里,他正色道:

“正是因此,结合王爷今日所言,才让我颇有些感慨,再加上王爷所言倭国之害,也让我明白什么是家国情怀。”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才恳切的道:

“所谓风骨,不过是受王爷之感召罢了。”

最新小说: 家父李隆基 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从靖康之变开始,缔造最强大宋 无敌小侯爷 穿越兽世:她生了一个新部落!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 三国:重生阿斗,我一统天下 大唐:超时空,闺蜜晋阳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