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哉大明 > 第二十三章 大生产运动1

第二十三章 大生产运动1(1 / 1)

? 即便没有徐光启隐讳的提醒,皇帝陛下也不&#20250&#31616&#21333地以&#20026仅仅凭借着自己的圣旨就可以令他们就范。[燃^文^书库][www].[774][buy].[com]要想此前的圣旨“生效”,恐怕还得从圣旨之外另辟蹊径,否则477&#23545不&#20250轻易收功。

780&#19988在没有充分的把握&#20043&#21069,皇帝陛下并不打算触其锋芒。采取强硬措施是不明智的,那&#20123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串通一气顽抗到底。&#22914果造成那种局面,影响477&#23545不&#20250限于一家一里,县乡两级都要受到波及,到&#26368&#21518&#29978&#33267都有可能影响&#25972个陕甘地区的救灾措施的实施。

在此前的往来奏对之中,君臣之间已形成默契——皇帝陛下专啃皇亲国戚世家大族这&#20123“硬骨头”,钦差大臣徐光启专心干收拢流民垦荒种植这&#20123琐事&#23454事。

这倒不是徐光启有畏难情490,而是&#22240&#20026考虑到藩王和世家大族都有强硬的后台,即&#20415是有钦差的身份也不是可以轻易降服的。最根本的&#21407&#22240是&#22240&#20026现在最&#38656&#35201的就是时&#38388,徐光启根本没有闲工夫去弄这&#20123夹缠不清的事情。し&#5ca9;し最新章节已更新

因此,徐光启一行到达陕西之后,只是与布政使司衙门、按察使司衙门和都指挥使司衙门这三司衙门打了个招呼,根本没有进行什么往来酬酢,而是直接深入到府、县&#29978&#33267乡里等最低层的组织机构。

汤若望先是派人、后来又亲自来与徐光启晤面,可两人并没有机会深谈。一则是&#22240&#20026徐光启的事务繁多,每天恨不得十二个时辰连轴转。二则&#22240&#20026人来&#20154往的也根本无法会商机密。

将这一切看到眼里,汤若望只好有&#20123悻悻地返回。

按照事前计划,徐光启第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收拢流民,垦荒整地,以备来年开春种植粮食作物。

到了大明王朝末年,北方地区的荒地、无主地是&#38750&#24120多的。究其&#21407&#22240,是&#22240&#20026赋税从无到有,后来&#29978&#33267越来越沉重。

从南宋偏安南方直至蒙元彻底退出中原,期间两百四五十年,北方都是在异族统治之下。那&#20123蒙古人、鲜卑人什么的可从来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立身的根本,他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或所擅长的是以游牧为安身立命之本。

再加上北方本来雨水远比南方稀少,土地因此而贫瘠,基本是看天吃饭。在那个缺少有效肥料的&#26465&#20214下,即便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都稍嫌吃力。况且还要受连年的征战、兵匪难分的军队的往来耙梳,最起码的安定的生活都成为奢望,更惘论从事稼穑。

因此,在汉人重新统一之后,为尽快恢复北方地区的民生,太祖朱元璋就采取了移民、军屯和永不起科的三大政策。但是,后来那&#20123“永不起科”的土地,景泰时已&#20840&#37096征收赋税。正统元年(1436年),朝廷把江南诸省的田赋大部分折征银两,叫作“金花银”,规定米麦每石折价二钱五分。成化时又增为一两,这就使

农民的负担比以前增加了三倍。

在土地日益集中和赋税徭役日益加重的过程中,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农民打一石粮,交给朝廷的赋税达到八斗。一些农户,今日缴税,明日借贷,已无法生存。交不起税,就得卖儿卖女,但&#26356&#22810的人选择了流亡。宣德时,许多地区已出现了较多的流民,正统时,从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余万户。天顺成化间,流民的数量超过一百万。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29978&#33267“十者只存其一”,所抛荒的土地“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有数据说明,在明初,官府登记在册土地有八亿五&#21315&#19975之多,到万历六年,仅仅只有五亿一&#21315&#19975亩,整整蒸发掉三亿多亩良田。这只能说明全国将近40%的土地,已落入皇亲贵戚、豪门富户和贪赃自肥的官吏手中。780&#19988家有良田千亩者,无须纳粮当差,家徒四壁者却次次不落空,一些小户力薄难撑,只得举家逃亡。

这大批的举家逃亡的流民,冲击着帝国其他地区本来就已&#38750&#24120脆弱的济和秩序,&#22914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其实已无需假设,很多受到流民冲击地区的地区已出现混乱局面,只是&#22240&#20026地方官府刻意隐瞒,朝廷之上才没有出现这方&#38754的奏折。

其实,其他大臣也并非一无所知,只是&#22240&#20026顾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官场规则,几乎全都选择三缄其口,剩下的一两个敢于发出“不河蟹音”者,也多半以“居心叵测”、“用心险恶”等等罪名所威吓。

可是,皇帝陛下&#34429然同样端坐朝堂,却能见微知著,这就不能不令徐光启佩服了。

似乎还并不止于此,“以工代赈”尤其是一步妙招。此一措施的提出,困扰徐光启的所有难题几乎全数化解。

徐光启编纂过《农政全书》,对农事的了解和应对措施不可谓不了然于胸。但是如何将流民问题一并&#35299&#20915,此前一直无法想出一个完全之策。

现在好了,以工代赈,收拢流民,垦荒植田,朝廷出一份资金,就几乎可以&#35299&#20915面临的所有难题,实在是目前情况下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门。

至于开垦出的天地种植何种作物,皇帝陛下与徐光启也是不谋而合。

红薯,这种耐旱的作物实在是老天爷赐给大明王朝的宝贝。

当万历年间商人陈益冒险从安南引进红薯之后不久,就引起了农学家徐光启的注意。此后他一直给予关注,多方了解。后来辗转引进了少量的种子,一度在自家后院种植,因此对这种高产作物的习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红薯是高产稳产的作物,780&#19988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旱耐瘠,病虫害较少等特点,在水肥&#26465&#20214较好的地方种植,春天种植&#30340话,一般亩产可达四五千斤。在北方地区,即便亩产减半,收获也是相当可观,足以令人振奋。

别的可以忽略,单这每亩一两千斤的产量,给予多大重视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大明王朝的灾荒年景,推广红薯的种植更是刻不容缓。

徐光启早就有意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但是&#22240&#20026只靠他一人的力量显然不能见功。现在有了皇帝陛下的财力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持,在北方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

最新小说: 嫡女重归 万历小捕快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