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1 / 2)

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

从西晋末年五胡入华,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已过去了一百多年。

这一百多年里,北方各民族之间一直处在相互征伐、仇杀的动乱之中。同时,北方各民族在相互征伐中也认识到,谁也不可能把谁亡族灭种,要想维护自己打下来的江山,必须注重吸收异族的先进成分,为我所用。

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再强盛也只是昙花一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深知,治理北魏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方能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生产。

为推进汉化改革,429年,拓跋焘对政府机构进行了改组,正式恢复魏晋时代的中央行政制度,设置左右仆射、尚书等官职。

仆射(pu ye),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故诸官之长称仆射。魏晋以后,仆射相当于副相的地位,仅次于尚书令或录尚书事(国务院总理)。但实际上,仆射基本上就相当于首相。为何?

因尚书令或录尚书事地位太重,皇帝不喜欢大臣的权力过于集中,所以尚书令或录尚书事的位置一般都空着,仆射以副职身份主持工作,那就是实际上的首相了。仆射、尚书,是典型的汉族官职。

431年,拓跋焘在北方取得败柔然、降高车、灭胡夏等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后,又提出了“偃武修文”的方略。如何修文?

拓跋焘选择了在北方已失去魅力良久的汉家儒学。

拓跋焘尊崇孔子,提倡儒学,用儒家学说统治人民的思想,并大

量吸收汉族大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这些知识分子主要有:范阳卢玄、渤海高允、赵郡李灵等。其中,有个汉族知识分子最被拓跋焘推崇,直至进位司徒,位列三公。

崔浩。

魏晋士族门阀制度形成以来,汉族出现众多豪门大家。两晋时,除王、庾、桓、谢四大高门外,还有扬州的陆、朱两大家。到南北朝时,则诞生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三大家。

西晋八王之乱之后,五胡入华的烽烟席卷中国北方大地,这时,北方的各大士族为了生存,分成了两派。

一派选择衣冠南渡,跟随司马睿南下,建立东晋王朝。代表家族有:琅玡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等。

另一派则比较恋家,认为留在北方也能生存并继续富贵。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崔浩,即是清河崔氏的代表,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七世祖崔林,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

到崔浩曾祖崔悦这一辈,崔家开始为北方异族服务。崔悦是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崔浩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崔浩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仕北魏,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崔浩的父系牛,母系一点也不差,他母亲出身范阳卢氏。崔浩可以说是集齐了北方两大士族高门的精华于一身,可谓是天纵英才。

少年时,崔浩即博览经史子集,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颇有造诣。家庭背景好,还这么勤奋,还让普通人活不活?

家庭背景比不了,智商比不了,比颜值?对不起,崔浩的颜值也是一流,面相俊秀,身姿卓绝。

这样的人,只能用没治了来形容。崔浩也颇为自负--自比张良。

20岁时,崔浩就担任了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通直郎、著作郎,常伴道武帝左右,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

拓跋珪前期英明,晚年暴虐,身边人动辄被揍、被杀,可对20出头的崔浩,从未有过处罚。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宰了后,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前任领导的秘书,后任还用不用?

用,不但用,还更重用。因为,崔浩的另一门技能,令拓跋嗣极为欣赏。

某日,后宫出现了一只兔子,拓跋嗣问崔浩这是什么预兆。熟读《易经》的崔浩掐指一算:隔壁国家要给陛下送美女来了。

没多久,后秦皇帝姚兴,送了几个美女给拓跋嗣。

拓跋嗣彻底拜服。业务能力决定地位,拓跋嗣拜崔浩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崔浩得以常为拓跋嗣讲授经书、解阴阳。

崔浩只懂秘书工作?

东晋刘裕代表伐后秦,向北魏借道,几乎所有人反对。崔浩独自支持:现我们北有柔然威胁,若南下防守刘裕,北边柔然就趁势打过来。倒不如放刘裕进来,再把他后路堵住,这样即可削弱后秦,又可打击刘裕。

拓跋嗣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拒绝借道,又派大军到黄河边上监视刘裕。结果,刘裕的“却月阵”大显神威,把北魏骑兵打的抱头鼠窜。

刘裕去世后,拓跋嗣觉得机会来了,计划趁势南下,夺取洛阳、虎牢、滑台等重镇。崔浩的意见?坚决反对。

拓跋嗣:当年姚兴死了,刘裕趁机北伐灭了后秦。现在刘裕死了,趁机灭南朝宋不正好是顺茬吗?

崔浩:姚兴死,二子争权夺利,产生内乱让刘裕钻了空子。现刘裕死,皇位更替产生内乱了吗?

用反问的语气,促使拓跋嗣三思。拓跋嗣还是坚持南征。崔浩退而求其次:既然非要南征,那就先一路杀到淮河,把淮河以北的地盘先拿下来,稳定一下,再慢慢夺取滑台、虎牢这些城池,刘宋自然无法救援。

拓跋嗣固执打滑台,结果受挫,损失惨重。

犟种拓跋嗣这才意识到:真理,有时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崔浩,就是这关键少数。

拓跋嗣刚悟到这个道理,却去世了。崔浩连续赢得北魏两届皇帝的信任,在接下来的新皇帝手下,崔浩又当如何?

接下来,崔浩在他陪的第三任皇帝手下,达到了人生巅峰。

新皇叫拓跋焘,北魏太武帝。

崔浩历仕北魏三朝,多谋善断,助北魏灭关中赫连氏大夏、北驱漠北柔然,屡建功勋,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起了重要作用。

拓跋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炫耀:你们别看此人一介文弱书生,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胜数万甲兵。

拓跋焘还曾召集众大臣训话: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有时到崔浩家中找他商议事,吃饭时就在崔家吃家常菜,君臣关系极其融洽。

崔浩情商很高,作为一个汉人服务于鲜卑北魏,很注重维护鲜卑人的主导地位。

某次,有个叫冯汉疆的人去世了,其家属请崔浩写墓志铭。崔浩一听死者的名字,立即警觉起来。

“疆”为“强”的古写,“汉疆”连在一起,便成了“汉人强大”的意思,这自然容易引起北魏统治者鲜卑贵族的忌讳。

等墓志铭完成后,人们发现,死者的名字变成了“冯代疆”。崔浩把“汉”字改成了“代”字。这一改,令人拍案叫绝。

“代”字,一语双关,即表示“汉”“疆”不能连写,应找其他字代替,又巧妙的点出了北魏原来的国名“代”,成了“代国强盛”之意。

鲜卑人看了崔浩写的这个墓志铭,都连连点赞。

在最高统治者眼中,再红的人,也只是个工具,总有被用废的时候,崔浩最终惨死北魏。凶手是谁?

置他于死地的,正是魏太武帝拓跋焘。

崔浩深受拓跋焘宠信,再加上他推荐大量汉族知识分子进入北魏中枢,汉化改革触动了众多鲜卑贵族的利益,逐渐被众多鲜卑贵族所

嫉恨。

汉族官员与鲜卑贵族的争斗由来已久。就在拓跋焘征讨赫连夏国之前,北魏高层就是先征夏国,还是先征柔然,展开过激烈的争斗。

崔浩主张先征夏国,而鲜卑贵族们主张先征柔然。其实,这两种主张都有各自的道理,就如同足球淘汰赛先踢主场好还是先踢客场好,无定论。

崔浩的主张是出于公心,而鲜卑贵族的主张,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鲜卑贵族看中的,是柔然在漠北千里草原牧场上的那些牛羊。他们从两次征讨柔然中尝到了甜头,还想抢第三次。对中央财政不发工资,全靠抢劫和赏赐的北魏官员来说,这,很重要。

还有第三种主张--先征辽东燕国,当然这是少数派,只有两个人支持,一个是尚书令刘洁,另一个是尚书左仆射安原。

刘洁是匈奴人,安原是西域安息人(伊斯兰人种,白种人),但二人祖辈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都在慕容燕国做过官。打回老家去,衣锦还乡,这可能是二人主张伐燕的动机。

争论的结果是,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主张,因为,崔浩又一次发挥了他的专长,说服了拓跋焘。

算卦。崔浩在拓跋焘和众大臣面前展示了一下算卦技能,然后得出结论:出征,必灭大夏。

看见兔子就能算到有美女进贡,崔浩的占卜能力拓跋焘早有耳闻。这一卦,更是给了他十足的信心,接着就有了奇袭统万城,灭掉了盘踞关中的赫连大夏国,匈奴人在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建立过一个政权。

但,北魏有个匈奴人高官,却为此做过努力。此事案发于拓跋焘征讨柔然的战斗中。

征讨柔然,也是崔浩舌战群鲜卑的结果:今南方的刘宋出现内乱,元气大伤,现在再不趁机收拾北边的柔然,等刘宋缓过劲来,我们就腹背受敌了。

443年,拓跋焘决定兵分3路分进合击柔然。东路军由拓跋焘的弟弟乐安王拓跋范率领,西路军由拓跋焘的另一个弟弟拓跋丕率领,中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中山王拓跋辰率后军作为总预备队。

拓跋焘中路军日夜兼程,准确找到了柔然可汗的王庭所在地鹿浑谷。但等了6天,左右两路军的影子都没等到。拓跋焘孤军深入,不敢贸然进攻,柔然人逃走。

更出乎意料的是,柔然人居然主动出击攻击了北魏远征军的粮道。拓跋焘只得从漠北回撤,途径沙漠,军中断粮,柔然又不断出轻骑兵骚扰,拓跋焘损兵无数。

众多怪事,使拓跋焘顿生疑窦。崔浩也感觉奇怪,派人暗中调查,没想到查出一个惊天大阴谋。

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就是尚书令刘洁,匈奴人。拓跋焘还是太子时,刘洁就跟着拓跋焘,拓跋焘继位后,封其为尚书令。

“魏尚书令刘洁,久典机要、恃宠自专,魏主心恶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四)”,刘洁为人不低调,且结党营私,再加上在与崔浩的数次谋略PK中完败,太武帝拓跋焘逐渐把崔浩当宝,把刘洁当渣。

刘洁恼羞成怒,趁拓跋焘攻击柔然时,先假传诏令,更改会击鹿浑谷的日期,又唆使人叛逃到柔然,告诉敌军魏军军粮所在地,还意图在拓跋焘退军途中派人袭杀拓跋焘。

刘洁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同盟者包括拓跋焘的亲弟弟拓跋丕、拓跋范以及一大批鲜卑贵族,他们图谋杀掉拓跋焘,拥立拓跋丕。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刘洁野心不止如此,他想建立另外一个刘氏匈奴汗国。

拓跋焘、崔浩果断采取措施,半路下达诏令—太子拓跋晃监国,解除大批鲜卑贵族的军权。

回到平城后,拓跋焘大开杀戒,一大批鲜卑贵族脑袋落地。拓跋丕“忧心而薨”,拓跋范“因疾暴薨”,死的不明不白。

在崔浩的辅佐下,拓跋焘灭大夏、击柔然,内部整肃,环顾北方,就剩下窝在西北角的北凉了。出击北凉,按说这下没人反对了吧?

结果,反对声还是很强,代表人物安西将军李顺:我多次出使北凉,那地方荒凉无比,少水,我们以骑兵为主,战马喝什么?

崔浩晃了晃一本书:《汉书》中记载,北凉水草丰茂,物产丰富,渴不死马,也饿不死人。

有了理论依据,拓跋焘出击北凉,又一次验证了崔浩的正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每次都你对,大多数人错,那么,你必然会被这大多数人捏着放大镜找错。

1.灭佛招怨。

崔浩是个汉人,也是一个儒生,在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大力推行儒家意识形态,把他所效力的北魏打造成一个强大的汉化帝国。

鲜卑贵族对汉化改革抵触的第一轮攻击宣告失败后,崔浩感觉自己的抱负有了实现的可能。

鲜卑守旧势力依然很强大,他们不会甘心一个鲜卑人的帝国受汉人的摆布,但拓跋焘的屠刀使他们意识到,他们的战场不应该在反叛篡位领域,而应该转移,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他们最终也找到了反击的最有力武器。

佛教。

佛教是一种舶来文化,但在中国包括全世界都显示了惊人的生命力。这正好被胡族们利用,作为对抗中原本土儒学的反击武器。

佛教在北魏的兴起,自然会影响本土儒家意识形态在北中国的地位。崔浩不是没看到这一点,但儒学更多的是一种治国方略,而非宗教,为抵消佛教的影响力,崔浩准备拿中国本土的宗教来反击,这自然就是道教。

崔浩向拓跋焘推荐了一个道士,此人叫寇谦之,已在嵩山修道七年。

415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成为北天师道的开山鼻祖。423年,他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这个北方的太平真君,自然暗指拓跋焘。

424年,寇谦之亲赴平城献道书于拓跋焘。

被“上天”尊为太平真君,拓跋焘自然非常受用。后来,拓跋焘听从寇谦之的进言,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并封寇谦之为国师。

一个鲜卑人,居然被劝说成了道士皇帝,崔浩在北魏帝国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崔浩头脑有点发热,想趁热打铁,彻底铲除佛教。

拓跋焘刚开始还算冷静,佛教生命力顽强,信徒甚众,全面铲除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全面禁佛,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新小说: 京师惊梦 书生凶猛 夫郎弱小可怜但能吃 春满酥衣 装傻三年,从边疆开始称霸天下 从铺兵开始横扫天下 大明不革命 大宋审死官 重生古代当良民 书籍1385763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