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五百九十八章 朱棣无奈发现最傻的是自己

第五百九十八章 朱棣无奈发现最傻的是自己(1 / 2)

京城。

“咳咳。”

天气转凉,朱元璋很久没有微服私访了。

“今日天气不好,圣人,我们要不然等个好天气再出宫吧,不急于一时。”

看着朱元璋咳嗽的态势,李道信内心忍不住的揪起,开口劝慰道。

俗话说老小孩老小孩。

具备仁孝良善之家风,家中的老人活的越像个小孩,不过这是需要经济基础支撑的,温饱线上挣扎的人,连小孩都要早早的自立,何况劳动力下滑的老人呢,为生活而奔波才是生活的常态。

“几天了也不见好转,以前咱去得,现在也能去,咱好得很。”

朱元璋一脸的不满。

老脸上满是皱纹。

“圣人,不如我们去文华殿?那里如今也很热闹。”李道信哄着。

“不行。”

“咱说的话没人听了不成,今日就得出宫。”

朱元璋固执的谁都劝不住。

自己有好儿子,有好孙子,后辈成器咧,就像传统的农民思维,最让朱元璋自豪的,永远是子孙后代,而不是旁的事物。

哪怕朱元璋当了皇帝多年,始终还保留一丝农民思想,晚年的劳苦忧虑,随着燕王父子的入京,一切让他忧虑的隐患都消失了。

仿佛放下了重担,几年来,朱元璋活的从来没有这么安逸过。

李道信劝不住,内心也不想让老人失望。

洪武三十四年后,眼前老人的身体就肉眼可见的下滑,状态一日不如一日。

“尽量满足圣人吧。”

李道信内心暗想。

不过李道信坚持,必须乘坐马车,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走动,太过辛苦,以免加重病情。

朱元璋考虑了一番,终于点了点头。

的确,他走不动了,前些年走一天都可以,如今才走上半个时辰,自己就感到疲乏,朱元璋长叹一声,“岁月不饶人啊。”

李道信的安排下。

马车刚出宫,朱棣亲自赶来了。

朱元璋从车窗伸出脑袋,还不等朱棣开口就先破口大骂,“你个不孝子,咱老子要出去走一走,你还拦咱,是不是看咱老了,仗着自己年轻,就敢不听咱的了。”

朱棣被骂的一头雾水。

露出苦笑上前解释,“父皇,儿臣随你一起去啊。”

原来朱棣是要来陪一陪父亲。

朱元璋双手搭在车窗檐上,老眼上下波动,打量了朱棣一番,最后露出笑容,开怀不已,“上来吧,咱们父子共乘。”

“诶。”

朱棣仿佛寻常的农家儿子,憨厚的答应,也不要人搀扶,自己爬上了马车。

看到儿子动作干净利落,朱元璋又欣慰又羡慕。

“伱早就打定了主意。”

看到朱棣一身便服,朱元璋醒悟过来。

“得知父皇今日要出宫,儿臣便忍不住了,跟着父皇出去游玩,比在皇宫里有趣不少。”

“你可不能偷懒。”

朱元璋指责道。

“父皇,儿臣几年的辛苦,容儿子偷懒一日吧。”朱棣笑道。

两父子逐渐安静。

“咯噔,咯噔。”

马蹄踩在石砖发出清脆的声响。

李道信和马夫坐在前头。

周围有骑马的,也有走路的,散开了老远。

马车从西华门离开皇宫。

西华门的北边是大庖厨,原来是供应皇宫的大伙房,后来在朱高炽的改革下,由皇宫事务局承办,改成了用工制度。

主要负责六科,三院,六部等官员和宦官,乃至侍卫,杂役们的用餐处。

每日的蔬菜瓜果肉食饮品茶叶,从市场上采购。

“你的儿子,是个一心为民的,比你和咱做的都好,只是呢,正如他所言,万事有度,过犹不及,你要看顾他,免得他犯错。”

朱元璋放不下的,永远是子孙后代。

中国人都是如此。

到死也忍不住的操心。

哪怕躺在病床上的最后一刻,也要嘱咐子女又嘱咐,生怕自己离开后,子女们过得不好,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糟粕也有精华。

“有父皇盯着,儿臣和炽儿都不会犯错的。”

朱棣笑道。

朱元璋摇了摇头:“你和你的哥哥们不同,他们不成器,死的早,让咱伤透了心,你则生龙活虎,好得很,以后啊,你不光要只知道打仗。”

朱棣连连点头,极为的孝顺。

乡村有社学。

县有县学。

州府有州学。

省府有府学。

国子监有四所。

街道上,本来是上学的日子,却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少年们。

他们穿着工字装,或者中制装,又或者奇怪的服饰,腰间挎着刀具,甚至有背着弓箭的,在街头大声的喧哗,一副天下老子第一的模样。

弓箭社、投壶室,竹球场、蹴鞠场等地,这些游家子们最常见。

“不好好读书,不懂得珍惜。”

朱元璋不爽的骂道。

恨铁不成钢。

“以前我们哪里会这样,读书多么珍贵的事情,能去上学的孩子,谁敢不听话。”

“大户人家的子弟读书,也有不成器的。”

朱棣笑着解释。

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们,不管能吃饱肚子了,手里还有了点钱,工作和生活稳定,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父亲的形象自然也就高大了起来。

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们,父亲是他们的天,自然也就是他们崇拜模仿的对象。

不愿意上学,把逃学逞威风当做男子汉的气概。

是工人阶级诞生后产生的社会现象,并不因为大明或者大美,人性就有区别,属于社会必然发生的现象,更不是几部电影就能带坏多数孩子们的。

马车漫无目的,京城由内而外的闲逛。

京城内兴起的车行,行业兴盛。

街道上。

挂着各家车行名称的马车,随处可见,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这些个行当里,因为他们走得多,见多识广,容易欺骗压榨憨厚的百姓们,可不能放纵了。”朱元璋老毛病复发,教导的口吻说道。

“车行、牙行,船行皆受到朝廷的监管,必须持证就业,有了证书的许可,行业就容易规范下来,没有人敢浪费好不容易获得的从业证书,而没有证书的人,他们必然会主动打压和举报。”

朱棣笑着解释了一些操作,“朝廷只需要管理好有证书的人,就能管理好这几个行业。”

“不错,有些道理。”

朱元璋承认道。

“应该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吧。”

朱元璋苦思。

活到老学到来,朱元璋这些年来,虽然没有在处理国事,可也没有放下学习,大明社会上的新事物,朱元璋长期的微服私访,见到了很多。

与普通人不同,他会琢磨其中的道理。

今日琢磨透一样,明日又琢磨透一样,才能就超过了一般人。

“有何说法?”朱棣好奇的问道。

“生产者多了,人工也就高了起来,人们用不起人力,只能通过车行的模式。”朱元璋笑道:“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现在几家人养一个车夫。”

“以前一家人养一个车夫,而车夫经常闲置,主家为了不浪费,又会使唤车夫去干其他的杂活。”

“现在行业分工明细,几家人养一个车夫,车夫只干他的本行,挣得工钱也高,其他的行业,则由其他的人去干,不但是生产力进步的证明,也说明了社会分工的细化。”

朱棣双眼睁的大大的。

要不是看得见身旁的是自己的父亲,他还以为是自己的儿子呢。

仿佛又回到了儿子为自己上课的时候。

朱棣保持平静,压住内心的不稳。

儿子不说了,连父亲都比自己懂得多,学得快,让朱棣压力大非常大,以前还能宽慰自己,儿子是个非同寻常的,现在有了朱元璋的学习速度,朱棣就骗不了自己了。

朱元璋一路解说,朱棣只能硬着头皮应对。

一路下来,本来说好的陪父亲尽孝心,结果却连连遭到打击,让回宫后的朱棣苦笑不已。

此时。

文华殿。

大会议室。

圆桌坐着工部尚书宋礼,侍郎夏原吉,右侍郎张昺等官员,以及工业计划部和下级部门经济调控司,工民联合部,煤炭大商人周有容,陈玉,周文等人。

周有容扫了一眼,没有发现张贤才,又与陈玉周文等人对视,虽然大家面色如常,可内心已然知道,张贤才在报纸上的言论,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他们这些人在北平,最早跟随朱高炽的商人们,也是靠着煤炭的兴起,成为最有钱的一批人。

张家则是他们这些人中的翘楚。

张德辉因病不再理事的几年,他的儿子虽然在生意上维持的不错,可有些时候又太过激进,不知道未来会把张家带到何方。

“皇太孙殿下到。”

门口,小黄门唱名。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见到朱高炽的声影,众人弯腰行礼,“拜见皇太孙殿下。”

“免礼,大家坐。”

朱高炽平和的做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大家坐定,点了点头,让会议的组织者直接开始,不要浪费大家的时间。

“煤炭行业的工人数量,根据调研司的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大明至少有四十万以上的,直接从事煤炭开采的工人。”

最新小说: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诸天万界修改历史系统 大唐:超时空,闺蜜晋阳小公主! 家父李隆基 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三国:重生阿斗,我一统天下 从靖康之变开始,缔造最强大宋 穿越兽世:她生了一个新部落! 三国:开局截胡汉献帝,号令群雄! 晚妆媚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