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回档之1995 > 第066章:就是极限了吗

第066章:就是极限了吗(1 / 2)

第二天是8月29日。

星期二。

当很多人以为《青年日报》上关于‘参商’的报道足够讨论几天时,中原省的另外一份报纸,《文艺导报》,再次刊发了关于某个少年作家的文章:《参商谈人生,我们应该‘不虚度’》。

相比《青年日报》上近乎‘震惊体’的浮夸,这次的文章,只看标题就有一定的深度。

钟长林也确实是放手一搏,为了推介某个少年,基本上动用了这些年积累的所有媒体人脉。

另外,文章的内容,则是摘取《青年日报》记者刘域对苏杭的采访,钟长林确实觉得一次性发表太过浪费,要来了素材,计划拆分后零碎放出。

再说《文艺导报》,听名字挺偏,发行量却也有7万。

而且,因为侧重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相比阅读群体广泛的《青年日报》,《文艺导报》主要面向对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读者,因此,对于协助扩散‘参商’的影响,效果同样强力。

紧接着,依旧没完。

八月的最后两天,中原省的另外两份报纸上,也接连出现了与‘参商’有关的文章,一个标题是《从‘林清和许白’看来自小城的少年作家》,一个标题是《浅谈‘参商’的行文风格》。

然而,连续四天,四篇文章,却依旧只是铺垫。

如此到9月1日。

最新一期《青旭》发行的日子,钟长林也砸下了一枚更加重量级的舆论炸弹。

这一天,发行量达到53万份的《中原日报》,文化版头条,醒目的加黑标题:《预付十万,圆梦少年——少年作家参商小说合集即将出版!》

这世上许多事情,一旦和金钱联系起来,都难免俗气。

然而,如果这个数字大到一定程度,比如,10万元,按照这年代很多普通人的薪资标准,30年才能赚到的一笔巨款,那么,事情就不那么俗气了,只剩下夺人眼球。

本就已经连续几天在不同报纸不同版面反复出现,当下,‘预付十万’的新闻一出,‘参商’这个名字,迅速突破了文学圈子,开始向整个社会蔓延,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谁是参商?

哦,一个少年作家。

对方做了什么?

哇,一个月发表了9篇文章。

十万是怎么回事?

啧,一家叫博艺的出版社,为了能够与那位少年作家达成合作,竟然预付了对方10万元巨款。

十万有多少?

你一个月300的工资,要干30年,才能赚到这么多!

人家还只是预付!

那么,问题又来了,参商为什么能够一个月发表9篇文章,博艺为什么肯预付对方10万元巨款?

显然啊,参商文章写的好啊。

最后一个问题,参商在哪写文章来着?

答案……

《青旭》!

人家有专栏,好几家报纸都报道了,据说这个月,还要一次性发表两篇小说,还有访谈。

既然如此,10万预付的小说合集先不说,这《青旭》,一定得找来看看!

于是,9月1日的这一天,舆论覆盖密度最大的中原省各个城市,无数的书店和报摊老板都产生了一个错觉,好像突然之间,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口头禅:

“有《青旭》吗?”

“有《青旭》吗?”

“有《青旭》吗?”

“……”

刚开始,老板们都很高兴。

有!

当然有啊。

不仅有9月的,甚至还有8月的呢。

没办法。

据说是强摊过来的。

要不要?

没想到竟然也要。

结果,老板们很快就不怎么高兴了。

因为转眼就没了。

不止两个月份的《青旭》都没有了,连同时发现还刊载了参商一篇文章的《正茂》都没有了。

甚至,很少量一些铺货到中原的外省杂志,上面有着参商文章的,也被一扫而空。

以前都没人理的杂志啊。

这次,这么不经卖的吗?

什么状况?!

状况是……

铺货量实在太少!

于是,早早的,一些人想起来最近的热闹,你一本,我一本,很快就没了。

商都的大学生林普就是晚到的一个。

下周开学,最近想要再睡几个懒觉,中午去找寻时,无论是街边的书报亭,还是大型的图书城,都已经售罄。

就像林普到底也没能集齐《青年日报》上列举的那9份报刊杂志那样。

想法挺好。

问题在于,相应的报刊杂志,早就被不知不觉越来越多的‘参商’书迷给清扫一空。

骑车在商都转了大半天,一无所获的林普甚至有些自我怀疑。

情路坎坷啊!

启梁的徐漫和章晨曦也没能买到。

其实已经通过邮局订购。

邮递比书报亭慢一些,实在想要一睹为快,就决定再额外买一期。

当收藏了。

作为高三学生,日程紧张,两女早早要去学校参加早自习,只能放学之后尝试购买。

然后,根本就找不到。

最新小说: 开局变身黑暗迪迦 人在聊斋,古庙遇灯草,悟性逆天 从婴儿开始打穿航海 人在黑篮,开局模版灰崎祥吾 人在大明,整顿职场,朱棣疯了! 人在航海,可曾听闻写轮眼? 全民:我一个祝福,华夏举国飞升 航海:我有不死之身 侯亮平查我?我爷爷弟子赵蒙生 朕华夏人皇,请天龙赴死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