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五章 留

第二百七十五章 留(2 / 2)

郑朗一看气昏了,让我做人要知道进退之道,笑话,真乃天大的笑话,对于这几个老贪,郑朗几乎无语。

淡淡道:“你回去对你家相公说,我知道了。”

将韩亿的家人打发回去,前面一离开,后面将这封私信丢到拉圾里面。然后看,看赵祯做什么反应。

赵祯再次派王昭明前来,并没有下圣旨,只是询问。朕想让韩亿的儿子来太平州担任通判,让杨察担任知州,将你调回京城,做翰林学士知制诰。也就是大宋前来太平州的官职,不高,可很有实权。特别以郑朗与赵祯的关系,能说得来,更有权利。

但郑朗迷惹不解,不对啊,戏本不是这样唱的,按照原来说好的,我先在太平州呆上几年,做出成绩,再出知苏州或者杭州,并且我也在做准备。为什么将我突然调回京城。

翰林学士知制诰虽然好,绝不是自己现在拿的,会很烫手!

而且此时到朝堂做什么?看着那几个老贪,与他们呕气?弄不好,陈尧佐来一个瞪眼,你翁翁在世,还没有我岁数大呢!

反抽,是自己不尊重前辈,不抽能活活被气死。

但是不能说不答应。

虽是询问意思,如果自己一口回绝,传出去,又会让人做文章。

想了想问:“王内侍,为何陛下想起来将我诏回去?”

王昭明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

原来如此。

郑朗心中有数了,道:“你回去对韩相公说,想让他儿子来太平州,不管那一个儿子来都可以,只要他的那一个儿子能回答我五个问题,我不但同意他做通判,还推举他做太平州的知州。”

有意恶心韩亿。

拿来一张地图,道:“这是景民圩的地图,请他儿子们用最快的方法将它的面积计算出来,比例是一比一万,只要将这地图上面积算出来,乘一万,就是景民圩实际面积。不过我先说丑话,有误差,与我上报的实际面积大约有五十分之一的误差。请他算准一点。并且再用类似的方法,绘出一张祐民圩的地图出来。”

算大约还是能算出来的,他的面积计算公式,已经在逐渐流传。难的是后面,如何将实际地形做一个缩小的地图。

司马光不行,王安石也不行,这是他变态大脑的功能,还有绘画的本领。

王昭明哭笑不得。

“再问他一句,夫子说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是什么意思。”

“是。”

“再问他一句,为什么单株移载棉花与甘蔗产量会高,同样的单株移载,为什么油菜不用营养钵。”

“是。”

“再问他一句,我用中庸治州,这个中庸是什么中庸?”

“是。”

“再问他,同样有大河之利,为什么我将新城新港选在芜湖,而不是太平州城?”

“郑知州,这太难……”虽知道郑朗在说气话,王昭明忍不住说了一句。

“难吗?几个学生编了一本小册子在流传,他又是宰相,能看到许多奏章,能找到更多蛛丝马迹,理解我的中庸有何难?不相信,问一问吕夷简,看看他知道不知道!新港在我未来之前,京城就选定好的,又有何难?民以食为天,一个宰相居然不知道简单的庄稼耕作,何以治国治民?”

纯粹是无理取闹。

但是很生气,韩亿有几个儿子还是不错的,只能说不错,没有一人达到刘沆的高度,可新来的几个新进士也许在同年当中是佼佼者,也没有达到刘沆那样高度。这无关紧要,韩亿的老不要脸气着了郑朗,并且韩亿几子当中此子最为暴虐。一旦他来到太平州,自己打下的基业,有可能毁之一旦。

王昭明带不带话,不管,继续说道:“你再对陛下说,臣不敢受,此时受翰林学士知制诰,非是勘磨臣,而是害臣。”

此时赵祯已经略略会一些权谋之术,点开就会理解。

“臣更不是黄霸,请他勿要担心。不过臣在太平州任职很长时间,按照制度要左迁,如果陛下调臣的职务,请将臣调于明州、秀州,或者密州。”不知道什么原因,赵祯也许将当初的约定忘记了。于是郑朗退而求其次。

杭州最好了。

但想要航海,还有其他地方。

南广州、泉州,还有杭州,杭州这一处更动最多,先是杭州,更改于明州,又置于杭州,咸平时二州皆设,北宋末年又于秀州华亭县设舶务,南宋时华亭舶务移于青龙镇,又于温州置司,聚集在一起了,略蠹,后来仅留明州一处。另外就是密州,于哲宗年间所设,规模很快后来居上,超过其他数舶,直到北宋亡。

但舶务发展很是畸形,有空间给自己利用,而且此时市舶使是由知州兼任的,更加给了自己艹作空间。这几个州眼下没有升府,但都是人口接近十万户的真正上州或者望州。

有了太平州的履历,郑朗前去出任,也没有任何问题。

这个王昭明不敢插言的,嚅嚅道:“我一定替你将原话带给陛下。”

郑朗又道:“再替臣向陛下问一个问题,请问他是用人的才能治国,还是用人的年龄来治国?若是用人的年龄来治国,不用勘磨,只要将户部的册子拿出来看一看,按年龄高寿者往下排位即可。科举亦是如此,若是以年高者录取,也择高寿者往下排位,不用科考,省得浪费国家大笔财政。”

说完,也没有留王昭明,让他回去复命。

可是此事迅速传开。

太平州百姓最担心的是什么?

不是赵通判他们走,他们走只会惋惜,主心骨还在。

可是连郑朗也要走了,全部失了魂。一个个来问郑朗,郑朗如何回答,只好说道:“朝廷制度,地方官员不可在某地久留,我已经任期三年,也到了离开时候。若是诏书下达,如何敢抗命?”

不说宋朝,那一朝也不可能让一个太守永远留在某一州一辈子的。其实去年在送郑朗母亲回去时,人群忽然寂静无声,那时候人们就知道早迟有这一天到来。

但这一天到来,全州百姓如丧考妣。

司马光与吕公著读书读得累,上街转了一下,看到老百姓掉了魂的样子,对郑朗叹息一声:“若是我们以后做到郑大夫如此地步,死而无憾了。”

“会做到的,老百姓很容易满足,只要真心替他们办一些实事,让他们勉强有一口饭吃,有衣穿,他们就会感恩戴。可就是这样,官员也很难办得到。”郑朗道。

不过事情起了变化。

有人想到一个办法,强留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多留一两年。朝廷同样也会讲道理,就象以钱代役,正是因为上了万印书,才得以通过。此言一说,无数人附和。

开始签名按手印留人。

这一次远比春天的轰动,几乎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起上。有的人还按了好几次,太平州几个乡绅一看,道:“这样不行。”

太乱了。

重新组织起来,派人买来笔墨纸砚,又请会写字的人会来写字,写上那一户那一个人的名字,再让百姓按手印。有据可依,不是胡按的,不相信用这个做凭证,一家一户的查。

百姓关心,他们更关心,蔗坊的本钱还没有收回来呢。一朝君王一朝臣,一个知州也是一个州的君王,新知州上来,换了政策怎么办?

不但组织起来,还要快,一旦正式诏书提前下达,什么签名也没有用。

分头到各县各村组织人手。

这些都是地方上最有头有脸的人物,一旦他们组织起来,速度有多快?

郑朗听闻后,没有作声,不反对也不支持。

他本心还是想多留一两年的,巩固一下,糖坊,锦锈监,事情都没有完全定落,此时一走,杨察未必很熟悉。不是才干不够,年轻了,对这些新事物不能掌握,就是不年轻,没有足够的智慧,没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未必能吃准。

坐视百姓去做。

成功就多留一两年,不成功也要回去。这是无奈的事,可以拒旨,看什么情况拒,越是这种情况越不能拒旨,那叫挟恩滞留。

场面很感动人,郑家上下也在议论。

梅子红了,闪着紫亮的颜色,崔娴嘴中腆着拼命的吃着酸梅子,酸得江杏儿在边上看着碜牙,然后说:“官人,你真沉着气。”

“不是我沉着气,是我说的不算。”

“不过官人,你好了不起,”四儿崇拜地说道。

江杏儿不吭声,只是拉着郑朗的手不放,一脸的幸福。

环儿说:“官人,我不能出去买菜,一买菜那些百姓不要钱,给钱就下跪,还是让邻居带买的。”

四儿道:“我也舍不得离开,看着芜湖城变得一天天美丽起来,好想呆在这里不走。”

“你不是说这是什么鬼地方?”郑朗打趣道。

“那是官人的本事。”

“错,那是芜湖独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只是起一个推动作用。如司马三郎他们,我教导得很少,主要是靠他们自学,苦学,以及天赋。”

“先生,别夸,我们很惭愧。”司马光与吕公著正色道。

没有想到,临回去之前,能看到这壮观的一幕,很震撼人心的。

无论郑朗怎么劝,也改口称先生。

对先生二字不喜,可这次对他们心灵的冲击,郑朗很喜欢。一个国家,就象一个人的身体,朝廷是大脑,有皇帝与京官组成,地方官吏与百姓是四肢,是躯干。

不能只想着大脑,若是没有四肢会很可怕,除非做霍金,那也要有一颗智慧发达的大脑才行。宋朝如此,能称为智慧发达的大脑?赵祯是好皇帝,甚至最怕听到的就是死人,不管是官员或者是将士,或者是百姓。可很多方面也没有做好,抹杀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特别是贫富差距的拉大。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在后面也没有做好,王安石还稍顾顾,司马光顾都没有顾,躲在洛阳小棚里写书。至于吗?

同样的富弼盖了洛阳第一园,同样的王拱辰一栋宅子盖了四十八年未盖好,仅是一个中堂高到云彩里。

那不是住小棚子,是恶心人的。

所以最大的欢喜,是看到司马光思想的转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思想也跟着成长环境改变而改变。未必现在的思想就是司马光将来的思想,但在他思想成形之前,打下了浓浓一笔基石。

崔娴眯缝着秀眼,也笑,笑得有些骄傲,什么是政绩,这才是政绩,这才是她辛苦了几年最希望看到的。

速度真的快,几天功夫,签名书收集好了。不知道有多厚,用几辆骡车拉到京城的,没有敢用驴车,怕速度慢。

将中书吓了一大跳,这是干嘛呢。

几个老家伙又贪又怕死,不敢收。正好蔡挺看到这情况,有感而发,也写了一封书奏,递到京城。一看,原来如此。

对视一眼,王随与陈尧佐冷哼一声,相互别过头去。

程琳拼命的挠头,这都叫什么事儿,一起不管,还是俺来管吧。

老程这几个月最苦逼,几个老家伙动不动就生病,其余人一起不管事,可中书事务不能不处理,谁让他最小。一想起这个,气得要骂娘。可骂谁?那一个都比他大了十几岁,有的二十多岁,古怪来哉,老子五十岁了,居然成中书的小伙子!吃了种种的苦楚,还没有人领情。

这一次又是如此。

两个老家伙又在对眼睛,得,咱不敢参与,还是做正事吧,你们慢慢对去。

接过蔡挺的奏折,看了一眼,两眼茫然,两个老家伙动辄生病,可我一直在中书,从未听说过要调郑家子进京啊。

走了出来,几个乡绅伏在地上泣不成声,程宰相,我们知道留不住郑知州,可朝廷能不能开一个恩,让郑状元多在太平州呆上几年,我们给你回去上香。

“别,”程琳郁闷得要死,南人果然古古怪怪,我还没有死,你们上什么香。看着骡车问:“你们怎么拉这么多奏折?”

“这是乡亲们的请愿手印,请人写的字,按了手印来的。”

程琳挠头,问:“怎么可能这么多?”

闭嘴不说话了,因为蔡挺在书奏上已经写到此事,但还没有当面看的震撼。难怪几个老家伙不敢收下。想了想,没有这个风,就不会有这个雨,大约是皇帝安排,诏书未下,但意旨已下。于是来到皇宫。

王昭明回来后,将郑朗的话带回,赵祯此时也后悔,几个老臣的确“越老越得”。不过才迁为宰相不久,立即将他们罢免,不是他们丢脸,是自己丢脸,再看看。

让程琳进来,问:“程卿,有何事?”

两府中唯一正常的宰相。

“是太平州来了几个乡绅,带了三十万百姓的请愿书,意欲挽留郑朗在太平州多留一年。”

“三十万……怎么三十万?”赵祯反应过来,人口增加了不少,夏税呈上来时郑朗主动提过,如今太平州户数达到四万九千户。有可能还会增加一千户,但到了五万户,人口会暂时饱和。即便增涨,也会很缓慢。就算五万户,也不可能有三十万百姓。

“是这样,闻听郑知州要离任,许多外州县打短工的,还有一些商人,怕朝廷换来的新知州德艹差,不但影响太平州,还会波及受益的邻近州县,也加入挽留行列。还有一些户将刚出生的婴儿抱出来,按了手印。陛下,你看。”程琳也觉得此事不可思议。人心居然向到这种地步,什么叫祥瑞,不是前些天殿柱上生的那颗灵芝,这才是祥瑞,国家之福。

感情不一样,换韩亿在此,恐怕会加一些恶语。但对郑朗,程琳也不恶,在京城时,两人严格来说,还有一些情份。

赵祯打开一看,蔡挺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

不过自己这一行人来到太平州,知道朝廷是为郑朗离开做好后路。

于是写道……乃闻此讯,百姓面若蒿灰,全城哑然寂静,笑声顿失,了无生机……望陛下恩准民意,允郑朗于太平州复任一年,以扬圣怀。

听到这件事,老百姓脸上都象死人一样,包括过往的客商,逗留的外地短工,听不到任何笑声,整个城仿佛一下子没有了生机。说的有些夸张,但大半却是事实,包括此次多出的几万手印来历。全部太平州的百姓除郑朗一家外,几乎没有一家没有按手印,或者签名挽留的,包括蔡挺自己。还有芜湖城大牢里关着几个打架斗殴的,闻听此事后,以头撞墙,痛哭失声。

“怎么会如此……”赵祯喃喃道。

程琳苦笑,说:“陛下,刚才臣在琢磨,一是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恐是太平州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大治,二是德化,郑朗在太平州很重视德化。三是郑朗带头吃了很多苦,包括他的几个妻妾。所以老百姓才不舍。”

无论怎么解释,也是史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赵祯说道:“骡车在何处?”

“就在中书门外。”

“带朕看一看。”

最新小说: 归藏 江边的月亮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嫡女重归 穿越大唐当股东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九州立志传 万历小捕快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