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

八百四十六章 士大夫(2 / 2)

“国家如此,我怎不急吗?”

“不对,夫子说少年可惧,不怕少年穷,就怕少年不努力。国家也是如此,不怕国家困窘,就怕君臣不努力。我来京城,分为两手准备。一为短时迅速救急,乘势将一些弊端改正,二为做长期打算。实际以前就一直在努力了,比如培育良种,大肆开垦,粮食产量就会增加。民以食为天,粮食必须要解决。”

司马光额首,道:“这是我对郑公最敬重的地方。”

“仅是其一,新商税执行了,大家看到一些好处,虽纠纷也是值得的,但有没有想过,一旦工商业更发达,对国家经济会产生多大的良姓督进作用?此其二。数家报纸发行,言臣机制恢复,二次保荐制度,自民间到朝堂,皆产生有效的监督机制,官场风气会不会转变?这都是隐形的,看不到的,但长远发展下去,量变产生更大的质变,必对我大宋产生很深远的影响。”郑朗不是表功,也不需要在两个学生面前表功。司马光说他做得激进,王安石抱怨他保守,说一说,三样变化皆是很长远,一是粮食,二是财政,三是官员风气。而且做得很隐蔽,能说保守或者激进?

主要各自太忙碌了,事务多,两制权利加大,司马光同时还要兼管着修通志,王安石是郑朗在中书重的臂膀,平时缺少交流。碰面次数多,但相聚在一起交流时间却很少。因此每次交流,郑朗皆耐心地做他们工作,又道:“介甫,君实,你们知道的,因为有那件事,所以短时朝廷敢用我。终有是一个限度,功劳越大,陛下不忌惮,群臣也会说话,我早迟要退去相职。那么政务交给谁?实际在我心中最理想的模式,就是你们二人团结起来配合,互补长短,即便吕夷简在世,也未必及你们二人联手之功。可你们常常争执,让我如何放得下这颗心?”

王安石与司马光对视一眼,无言。

郑朗也不急,至少这几年内自己不会下去,慢慢来,只要他们二人明白自己良苦用心就行了。还有那个恶梦,党争,多半也不会发生,有争,但不能称为党争。

过了一会,王安石问道:“那么第二个安排呢?”

郑朗答道:“第二个安排乃是一些思想指导,庆历四年战争,涌现许多表现突出的兵士,许多兵士因上了年龄,退出行伍,我打算请一些老兵,将他们散到各个团指挥里,传授一些实战经验,以及自己的体得。”

“这个好,”王安石道。庆历战争已过去二十多年,要么南方有些战争,西北也有,可是规模很小,如今军中多以新兵居多,老兵很少了,上了战场未必靠勇力,还有经验,其重要姓不亚于勇力。

“介甫,还有呢,虽这些兵士退出行伍,国家安置倒也妥善,他们对朝廷比较忠心,顺便让他们鼓励兵士保家卫国,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士气也会提高上来。有了士气,有了改制所带来的强化训练,有了一些前辈的经验,军队战斗力必会提高。”郑朗道。军队改制出台了许多措施,不仅是针对裁兵的,主要还是重组,以及选拨制度,团指挥使要来西府考核,指挥使也要考核,就连军国的十将也要考核,每年由各自的指挥使监督,各小队兵士比拼弓马箭术格斗术,最勇猛者方可担任十将。逼迫大多数兵士为了上位,强化自己训练。

王安石与司马光额首。

这个争议不是很大,但两人有些疏忽其中政治教育的意义。

来到江佐余家中。

乃是一名举子,省试考中,可两次殿试考皆未中,后来成立京畿晚报,因其文章写得好,又有些组织能力,让晚报的几十家主人找了出来,领手晚报的主编工作。

郑朗来,与他做一次交流,不能确定,通过交流确定一下。那就是采访制度,允许十几家报纸的编辑向各个官员采访。似乎有些难度,等级社会,这些编辑地位低,朝廷给了他们刊登士子稿子的权利,但面对面时,对官员有没有畏惧感,不得而知。若畏惧感不重,郑朗就拟一道诏书,向天下颁发。实际等于是加大报纸的舆论监督权。也就是说,如江佐余面对自己,不但敢交流,也要敢于发问,对自己回答不满意的地方,还要敢于诘问。

郑朗将来意一说,司马光与王安石有点儿当机,诚惶诚恐的江佐余更是直接傻眼,大半天道:“郑公,郑公,我,我那敢哪。”

“你先试一试,就从我与介甫、君实开始。”郑朗安慰道。

江佐余依然在发呆。

“喝口茶,冷静一下,”郑朗再次安慰。

江佐余大着胆子说道:“那小的能否问郑公关于西夏残害刘沟堡,以及那个均输法的事?”

京城消息灵通,刘沟堡残变也传到江佐余耳朵里。

“行啊。”当然,郑朗不可能全部讲真话的,有的半遮半掩做了回答,这也让江佐余喜出望外了。

几天后,报纸将这次问答刊登,引起轰动。但朝中有些大臣反对,认为这样破坏了制度。郑朗轻描淡写说了一句:“身正不怕影子斜,诸位担心什么?”

还是有反对声音。

连曾公亮都产生怀疑:“行知,你著儒学,讲名份尊卑,若是推广开来,是否失去了尊卑体制?”

曾公亮说得很委婉,看似是小事一桩,姓质与阿云案类似,关健是背后的东西,不是怕自己见不得光,而是担心失去士大夫高高在上的身份与地位……

郑朗答道:“明仲,何为父母官,乃是百姓之父母也,若子女的遇到不解地方,难道不能向父母提问吗?”

“还是不同的,”曾公亮道。有时候官员与百姓交谈,也可以提问,但那是赏赐,我爱民了,与百姓进行了一两回平易近人的交谈!现在正式让报纸的编辑向官员提问,终有些不同之处。

有争议,就得妥让,连赵顼也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作为人主,可不会管士大夫是否高高在上,当初赵匡胤兄弟无限的放大士大夫的地位,如今已隐隐形成一些危害,更多监督只是好事,争执到最后,同意了郑朗提议,但一家报纸只得有五位采稿人员,不然每一个人都来问,大臣们也不要做事了。而且其采稿人员必须有举子以上的功名,以免沾污了士大夫的身份。同时士大夫有权拒绝采稿,也有权不回答采稿人员刁难问题。发稿后,更不得对采访的官员进行攻击。等等,作了一系列的限制。

不过就是如此,在宋朝出现类似的记者制度,已经破了天荒。

就在大家为这件新奇事物争议不休时,王章种三人的调动不知不觉地完成。

章楶来到京城中书报到,让郑朗喊了过去,密语良久。

当然,章楶提前一点风声也没得到。听到郑朗完整的计划后,目瞪口呆。郑朗道:“质夫,你怕了吗?”

“没有,还有王知军与种将军。”

“就是,也未必会执行,若执行,我会刻意抹杀你与王知军的功劳,将功劳归于种谔身上。”

章楶再次目瞪口呆。

郑朗看着他的表情,微微一笑,心里道,暂时不能给你们太多太多的军功,不然你们一辈子就钉在武臣的耻辱柱上啦。未解释,但下面一句话章楶就听明白了,郑朗又说道:“质夫,去了怀德军后,替我代一封口信给王韶,让他这段时间除了备战,处理州务外,还要抽出一些空暇,多读书,你也是。若功成,我会替你们保荐,让你们回京参加制科试,然后将你们调入馆阁担任一年半载的馆阁职位。”

章楶还听不明白,那就不是后来的妖人了。深施了一个大礼,说道:“郑公,我岂敢负郑公重望。”

“去吧。”

“喏。”

郑朗目送着章楶离开,然后看着天上的云朵,夏天到来,秋实还远么?这个黑夜太漫长了,整整快六年时光,终于快到了天色拂晓时刻。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嫡女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