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新三国终结者 > 八、中国异族及其国家 一

八、中国异族及其国家 一(1 / 2)

?夷

中国古族名。东夷族的自称为“人”,夷从人从弓,“弓”古意为穹。夷即天底下的人或天底下的大人,本与炎黄同祖,战败后,与华夏族融合,被歧视所以成为古代华夏族对住在东方和东北方以鸟为图腾的各少数民族的贬称,为夷。广义的东夷还包括住在东北方的肃慎系诸部。(徐夷)、莱夷、玄兔、乐浪、高骊、满饰、凫夷、索家、束屠、倭人等。九夷又分为畎夷、于夷、阳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等。“九”是言其多,实为许多东方族类相近的民族的统称。商代时的人方为商所灭,后来大部分淮夷小国均被鲁所灭。莱夷为齐所并。太昊就是远古东方地区夷族的一个大酋长。是伏羲第四代居陈(今河南睢阳县)。其后裔分支最著者,有任(今山东济宁市),宿(今山东东平市),须句(在今东平县境),颛臾(在今山东费县)等,均在洛水流域。少昊、舜、皋陶出自东夷,少昊的后裔著名的有郯氏、莒氏、莱夷等,以上均在今山东,商的远祖也是东夷。以后的淮夷、南夷、徐夷均为东夷南迁后之别称或其支系。传说蚩尤亦属东夷族远古时之首领,战败后,一部分被迫退居南方,留北方的曾建立过黎国,后亦被炎、黄两族消灭,被俘之民在两周时称“黎民”。汉时,又把西南各少数民族统称西南夷。

东胡

古族名。其先为玄夷、奚夷。又称山戎、北戎,因居匈奴以东而名。相传最早实名鲜卑,曾建无终国于屠何(徒河)城(今辽宁锦西西北)在燕赵之北,为燕之劲敌。春秋战国以来常常侵扰燕地,后为燕将秦开所破,活动在今西辽河上游老哈河西喇木伦河流域。秦末东胡日渐强盛,曾向匈奴要马,向阏氏要土地,后为匈奴冒(音mo)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在今内蒙阿鲁科尔沁旗)一带的称鸟桓,退居鲜卑山(在今内蒙古呼伦败尔盟大兴安岭东北或洮儿河之南)一带的称鲜卑。当时在东胡之侧还有林胡、楼烦、肸(音西),貊等族。赵武灵王和赵将李牧曾大破林胡、楼烦、灭烦、褴破东胡,东胡退却千余里、燕筑长城以御之。当时北方的匈奴尚未强盛起来,寇边之事尚不多见。

鲜卑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最初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秦汉时附于匈奴。北匈奴西迁后,进入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十万落也自称为鲜卑。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在高柳北弹汗山建庭立制组成强大的军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去世后,联合体瓦解。步度根、柯比能等首领附属汉、魏。西晋南北朝时,慕容皝、慕容泓、慕容垂、慕容德、秃发鸟孤,拓跋猗卢、乞伏国仁先后在北方建立过前燕、西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代等七国,代又是北魏前身(前燕灭于前秦,存在三十三年;后燕灭于北燕,存在三十三年;西燕灭于后燕,存在十年;南燕灭于东晋,存在十二年;南凉灭于西秦,存在十七年;西秦灭于夏,存在五十四年),后改称魏,代灭前秦,存在六十一年。北匈奴西迁后留居原地的东部匈奴也自称为鲜卑。语言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北魏是西晋时北方强国。习俗与乌桓同。

由于鲜卑族的汉化,隋唐以前鲜卑已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而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在隋唐两朝均居要位。隋唐的建立者杨、李二家都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居相位的就有20余人,其它达官贵人不胜枚举。其著名人物有长孙无忌,宇文恺、元稹、元好问等……。

契丹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有文字、语言属古蒙古语族东胡语支。原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曾臣服北魏、突厥和唐,北魏时活动于今内蒙西拉木伦河一带。公元九0七年耶律阿保机代遥辇氏为契丹主,并八部为一国,九一六年称帝(神册元年)国号辽。相继征服周围奚(即库莫奚)、習、黑车子、室韦、女真、乌古、吐浑、党项、鞑靼、沙陀、阻卜等部,攻取营(辽宁朝阳)、平(河北卢龙)等州。九二六年灭渤海。九二七年,耶律德光继位,九三六年援石敬塘叛后唐建立后晋,石敬塘割燕云十六州以献。前后立国二百一十九年。公元一一一五年灭于金。留原地的契丹人为金的属居。一部西迁新疆建立西辽又称哈喇契丹、黑契丹。前后又延续八十八年(一一二四至一二一一年)。辽与五代共始,与北宋同终。西辽亡后,一部西迁伊朗克尔曼省建立儿漫王朝称后西辽,转信伊斯兰教。另一部入云南。

室韦

源于东北九夷的封稀氏又名豕韦。室韦又是皮屋(蒙古包),的译音又名失韦。豕韦是以养猪为生的一个氏族。在靺鞨之北。下有五大部、数十小部,臣属突厥。唐时从太宗至懿宗与唐友好。以后蒙兀室韦部与鞑靼族融合,成为以后蒙古族之皇室。语言与契丹同,蒙兀室韦是钵室韦的分支,钵室韦的先民是西周前的彭或发的分支。

三代前古族名。肃慎东胡契丹的远祖之一。初名幺和系,善造车,少昊之后。夏代奚仲为车正。活动在辽东半岛以及环渤海地区,商代为诸侯国,南北朝时称库莫奚与契丹同是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先是服属于突厥(在契丹西),唐太宗时内附。唐在奚置饶乐都督府,改五部为五州,任大酋长可度者为都督。赐姓李,安史之乱前常叛唐,唐末、契丹渐强,奚被契丹征服,逐渐与契丹融合。奚最强时与契丹并称“两蕃”。语言与契丹同,奚为以手作辩之示。

鸟桓

古族名。东胡的一支亦称鸟丸,战国以来常与匈奴、鲜卑联合骚据燕赵北方沿边各郡。燕赵曾筑长城以御之。汉初附匈奴,武帝以后附汉,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塞之外。建安十二年曹操自征鸟桓,俘二十万人,以后辽东太守公孙康又击之,迁鸟桓万余落入中原,部分留居东北,后渐与各地汉族和其它民族融合。语言与鲜卑同。

肃慎

古族名。亦作“息慎”、“稷慎”,其先为玄夷,传说舜时已与中原有联系。源于夏、商之前,臣服于周。曾贡楛矢、石弩(有毒之弓箭中人即死)史家多认为秦汉和隋唐时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又名女直)等族均和它有渊源关系。

挹娄

古族名。来源于肃慎。是肃慎系统的一支,公元前三世纪至五世纪分布在长白山北、松花江、黑龙江吓游。东滨大海、住土穴、种植五谷、好养猪、织麻布、作瓦鬲,也从事狩猎。产貂皮、赤玉。各部落自有首领,父子相传。自汉以来受夫余奴役,三国曹魏黄初(二二0至二二六年)中,才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向魏纳贡。北魏时称勿吉、靺鞨。肃慎族除挹娄外,尚有裨离、养云、寇漫汗、一群、牟奴、模卢、末利、蒲者、绳余、沙楼等国,前四国曾向中原朝贡,后六国归东夷校尉统管。

靺鞨(末合)

古族名。来源于肃慎,是肃慎系统的一支,两汉时称挹娄,北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部落众多,后发展为粟末、伯咄、安东骨、指涅、号室、黑水、白山等七大部。其经济文化生活已比肃慎勿吉时较高,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兼狩猎。北朝至隋时多次朝贡。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

靺鞨诸部和高句丽一部,以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首建立渤海国,初称振国,亦称震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派崔忻至渤海,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勿汗州,加授为勿汗都督,改称渤海。渤海也按汉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使用汉文。以后经常至长安朝贡,请封号,并多次派学生到京师学习文化。最盛时有五京一十五府,六十二州。上京设在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东京城镇),辽太祖天显元年(公元九二六年)被灭。靺鞨在五代时称女真。渤海,本是靺鞨粟末部,属高丽。高丽亡,粟末据挹娄的东牟山,首领大祚荣建国称王。开元十年(公元七二二年)唐封黑水靺鞨大酋长倪属利稽为勃利州刺史(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开元十三年,在此置黑水军,次年又置黑水都督府。

古族名。亦称“貉”,秦汉时与貉并称,其后史家注明貊居北,貉居东北。又注明:“貉即貊也。”以后貉貊往往连称。或异写作“貉”,“秽貉”、“藏貊”。一说“貊”即山戎”,一说来源于“北发”。或以为“貊”散处中国北方,“貊”居东北,因族类相近,语言相通,遂逐渐融合为一族。秦汉以来,聚居在嫩江、松花江一带称为夫余。一部分向东迁徙,分布于鸭绿江,图门江一带。貉、都是高句丽的分支,或高句丽之先民。

夫余

古族名。国名,又称“扶余”、“凫余”,为貉族之国,本地也。分布在松花江中游平原上。最早建国在今吉林市,以后迁农安,并以今吉林农安为中心,南至今辽宁省北境,东与“挹娄”接,北有弱水(黑龙江)。从事农业,产五谷,又出马、貂、赤玉、大珠。用栅作城,有宫室、仓库、牢狱。部落首领有“马加”、“牛加”等称号。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法律严苛,杀人者死,没其家人为奴隶(三国志魏志)。两汉时也世代向汉朝贡。晋至南北朝时,多次受鲜卑族慕容氏和高句丽的袭击。因国事渐弱,五世纪时,居地被靺鞨(勿吉)所占,余部迁入高丽境内,后为高丽所灭。前后延续六百余年。

豆莫娄,夫余之后,一部迁嫩江东,又名达莫娄。

高句丽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名、国名。亦作高勾丽。属,貊系统。汉武帝时置玄菟郡,属县有高句丽,因族名县,其地约当古盐难水(今浑江)及小辽河流域(今苏子河一带)。

高句丽于西汉末年建国,都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县城),祖先为夫余。

高句丽建国后,仍属汉玄菟郡。后屡次侵汉,汉降之。三国时曾助曹魏司马懿讨孙渊,后又侵魏,魏降之。

以后,高句丽和鲜卑慕容氏互相争战不已,终于被后燕降服。

南北朝时长期臣服于北魏,接受北魏封赠,后迁都平壤,成为朝鲜半岛三国之一。改称高丽。

女真

古族名。亦称女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鞨。五代时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下游。原为辽的属部。北宋末年(一一一四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于一一一五年建立金政权,称帝,前后共一百一十五年。至一二三二年后为元所灭。

金亡后,至一五八三年,建州女真兴起,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一六一六年称帝,国号金(史称后金)至一六三五年,皇太子极嗣立又改女真族为满州,一六三六年太子极即皇帝位是为清太宗,又改国号为清。

古族名,其先为燧人氏。古代汉民族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戎的支系部族因居的地方不同而名称不同。殷周时有犬戎、绲戎、鬼戎、玁狁(又名猃狁、荤粥、獯粥、熏育、熏允等)。春秋时有巴氏之戎、北戎、西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骊戎、茅戎等,在秦之西北还有狄、邽、冀之戎和义渠、大荔之戎、姜戎、姬戎、陆浑戎,战国时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小戎等。这些戎的部落在与汉族或同族间的斗争中,均被消灭或融合了。如徐戎为吴所灭,鬼戎(鬼方)为周所逐,秦所灭,玁狁早在黄帝时就被逐北迁,其余在后来均为齐、秦、楚、燕所灭。有些戎族如姬戎、姜姓之戎,本是周人,只是因文化,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周人也把他们称之为戎。犬戎在周秦时为汉族在北方的主要强敌,又是匈奴之先民。汉族史藉有时又把羌和戎连称,把戎和狄连称。

古代汉族史藉对住在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狄亦作翟。其先为荤粥,传说在殷代为鬼方,周代为玁狁。春秋时长期活动于魏、宋、齐、鲁、邢各国之间,公元七世纪时分为赤狄、长狄、白狄三部。他们又各有支系,统称北狄。秦汉以后,也融合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玁狁在春秋时叫戎或狄,是匈奴的先民。

匈奴(胡)

古族名,国名。是古代北方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活动于长城以北广大漠区。第一个单于驻头曼城(今蒙古包头市境内)。战国以前又称胡。胡,是匈奴的自称,又是他称。汉族史籍把住在东边的称东胡,住在西边的称西胡,西胡又是汉族对匈奴及其以西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住北边的称北胡。匈奴经常侵犯汉朝北方和西域各族。公元前二0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废推举制自立为单于。冒顿在位期间,势力最盛,控弦之士达三十万,南并楼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等族。到老上单于时,又从伊黎河流域逐走月氏,服乌孙,遂成东至辽河,北抵贝加尔湖,南至长城,西至葱岭的一个草原大国。汉武帝时曾两次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深入漠地二千里大败匈奴于寘颜山(今杭爱山南支)、狼居胥山(今乌兰巴托东侧)。以后匈奴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附汉,屯居朔方、五原、云中一带(今内蒙地),助汉守边。北匈奴留居漠北,仍经常入侵北方内地,燕、赵、秦曾分别筑长城以御之。东汉明帝、和帝时曾派祭彤、吴棠(出高塞阙),窦固、耿忠(出酒泉塞)、耿秉、秦彭(出居延塞)、来苗、文穆(出平城塞),分四路出击,大败北匈奴于天山和蒲类海,两次夺得伊吾城(今哈密),窦宪、耿秉又大败北匈奴于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国和杭爱山),降者二十万人,命班固刻石而还。永元三年窦宪率汉军再次大败北匈奴于金微山。匈奴战败后,便离开了蒙古高原,向西远徙,从此,便一蹶不振,其故地全部被鲜卑族占领。留下的余部曾建立悦般国,其王仍称匈奴王。西迁的北匈奴曾在四世纪到欧洲,四世纪末战胜阿兰人、东哥人,又战胜罗马帝国,建立匈奴帝国,东起里海、西至莱茵河,公元四五一年沙隆之战失败,四五三年阿提拉逝世,帝国迅速瓦解。十六国时,入居塞内的匈奴族刘渊自称汉王,存在二十五年(中间改国号为前赵)亡于后赵。赫弗铁连氏建夏,存在二十四年,亡于吐谷浑。沮渠氏建立北凉存在四十二年,亡于北魏。匈奴是以犬和狼为图腾的古老民族之一。

柔然

古族名。一说是东胡苗裔,一说是匈奴别种,又名“蠕蠕”、“芮芮”、“茹茹”。始祖木骨闾郁久闾氏原为鲜卑贵族奴隶,四世纪时率众万余人逃亡,依附纯突邻部。至其子车鹿会时始有部众,首领属鲜卑族,部民多为高车突厥族,后渐强大,自称柔然。始建庭于额(音遏)根河上游粟水一带。五世纪至六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首领社仑在四0二年自立为可汗。最盛时,北至贝加尔湖,南至阴山,东北到大兴安岭,东南至西喇木沧河,西达准喝尔盆地。先与北燕、后秦友好,曾数犯北魏。前后存在二百余年。后臣服于北魏,再后为突厥消灭(公元五五五年),余部入关中,一部分人逃至中亚和欧洲。

突厥

古族名(广义包括铁勒各部落)。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阿史拉原为柔然锻工、后至首领土门时,率众击败铁勒收众五万余落,五五二年破柔然,建政权于鄂尔浑流域上游的都斤山。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疆域最广时,东至辽海。西达里海(一说咸海),南至阿姆河南、北至贝加湖北。有文字、官制、刑法、税法等。从西魏、陈、齐、周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强大民族。当时西魏、北周、北齐及隋末不少起义首领,包括李渊、均争向突厥求助。齐、周两朝还争向突厥献媚,联姻,并不断厚输财扬,突厥日益骄横。陀钵可汗曾对其下说;“但使我在南边两儿常孝何忧于贫。”隋文帝即位后,不再给突厥送礼,突厥怨叛,起兵入寇,文帝采用长孙晟“离间强部,扶助弱部,远交近攻”之计终于制服突厥,后一度属隋。隋开皇二年突厥分裂为东、西两突厥。语言为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唐贞观四年被降*,高宗永徽元年击擒*车鼻可汗,*亡。显庆二年破降西突厥,西突厥亡。永徽二年(六八0年)突厥反唐复国称后突厥,并有铁勒诸部及黠戛斯骨利干等地。七四四年唐破后突厥,七四五年回纥灭后突厥。突厥故地全归回纥所有。在内蒙乌兰察布草原岩画中有大量的突厥古文字符号。还有大量的山羊图,山羊是突厥汗国的象征,唐阙特勤碑额上的山羊符号与岩画上的山羊图形十分相似。

突骑施

古族名。原属西突厥。唐武则天时,势力渐盛,圣历中(六九0—七00),徙牙帐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楚河流域)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的“牙帐”为小牙,有文字。玄宗开元前,黄姓苏禄部强盛,开元后,黑姓苏禄部代兴,屡遣使朝唐。突骑施苏曾娶吐蕃,*,唐三国女为可敦,后因使者在安西受辱,苏禄反唐攻安西、唐与大食曾联兵攻之,以后战败被部属杀死。代宗大历初(七六六年),葛逻禄强盛遂取代突骑施,zhan有西突厥故地五弩失毕地区,包括碎叶城,怛逻斯城。

葛逻禄

古族名。突厥之一支,有三姓,一是谋落,一是炽俟,一是踏实力,常称三姓葛逻禄,唐初属薛延陀,后属西突厥乙注车鼻可汗,唐平乙注后,归唐。显庆二年(六五七年)唐以谋落部为阴山都督府,炽俟部为大漠都督府;踏实力部为玄池都督府,后又分炽俟部一部为金护州。天宝中,助回纥攻后突厥,强盛后取代突骑施zhan有西突厥故地,统治七河流域,建牙于碎叶城(在楚河南)。德宗贞元五年(七五九年)曾与吐蕃、白服、突厥连兵攻回纥后失败,一时在漠北、西域形成回鹘,黠夏斯、吐蕃、葛逻禄、大食五国争斗的局面。文宗开成五年(八四0)漠北回鹘汗国亡。大部西迁。其中十五部进入葛逻禄境内。十世纪中叶,与回纥等族建立喀喇汗国(黑汗国)。十二世纪初,服属于西辽,后名哈喇鲁,降元。葛逻禄是突厥诸部中最先接受伊斯兰教的部落。

铁勒

古族名,汉称丁零,后音变为敕勒、狄历铁勒等。因所用车车轮高大又称高车。隋以前分布甚广,东至独洛河(今图拦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分西部铁勒,北部铁勒,东部铁勒三部。以后,东部铁勒西迁与西部铁勒会合在交河西北自立为王,首领阿伏至罗为“侯娄匐勒(匐音泌)大可汗,北部铁勒奉回纥部树者为主,先臣属北魏,后分属东西突厥。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陀与回纥为最著。高车,也是以狼和犬为图腾的部落。丁零曾助汉破匈奴,以后一部入居塞内。

薛延陀

古族名,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游牧于土拉河流域,役属突厥。唐贞观初,首领夷男率部七万,重返漠北鄂尔浑河流域,趁势联合回纥等部抗击*。唐太宗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迁牙帐于乌德犍山,有胜兵20万。汗国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河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拨野古、阿跌、習等部。后反唐失败,夷男死。其子自立为多弥可汗,后又被回纥人杀死。国人另立其侄咄摩支为伊特力失可汗,后降唐,唐于其地置六府七州,各以其首领为部督、刺史。

黠戛斯

古族名。汉称结骨、坚昆,主要部分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从事农牧业和狩猎,有文字,今称鄂尔浑——叶尼塞文。薛延陀亡后,贞观二十二年附唐,唐以其地为坚昆都督府。黠戛斯破回鹃后,受封为大河汗,十至十二世纪大批黠戛斯人移居天山西地区,与当地居民融合成为我国今日的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

回纥

古族名,国名。公元六*七年回纥开始建国。原为铁勒十五部之一。其先世可追溯到丁零(汉魏时期)或狄(春秋时期)。北魏时,是东部铁勒的韦纥部落,后来人口繁衍分支为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素、药勿葛、奚耶勿。总称九姓回纥。六三二年收契苾、拨悉密及葛逻禄三部,称外九部,又称九姓回纥,后又加上阿跌部,又称十姓回纥。最先药罗葛部酋长吐迷度一面接受唐的封号,一面自称可汗。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臣属突厥。唐初为反抗突厥与薛延陀、仆固、同罗、拨野古等部结为联盟,后又为突厥征服。天宝三年(七四六年)回纥、葛逻禄、拨悉密三部乘突厥内乱合兵攻杀突厥可汗骨咄叶护,推拨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在唐的帮助下,回纥葛逻禄又攻杀颉跌伊施,立骨力裴罗为骨咄禄毗迦阙可汗,受到唐的承认,并封骨力裴罗可汗为怀仁可汗。建政权于乌德犍山(即抗爱山)与昆河(鄂尔浑河)之间,称回纥汗国。辖境东及室韦、西逾金山、南控大漠,成为当时西北方继突厥之后的一个大国,曾助唐平安史之乱,密切了与唐的关系,世世与唐友好受唐封赠,多次与唐联姻。贞元四年,自请改称回鹘。唐开成五年(公元八四0年)为黠戛斯所破。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吐鲁番盆地,称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一支迁葱岭西楚河一带,投奔葛逻禄,称葱岭西回鹘;一支迁河西走郎,称河西回鹘,迁入吐鲁番盆地的西州回鹘,成为维吾尔族的先民。回纥文在八世纪至十五世纪曾流行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黑汗

古西域国名。又名黑韩。九世纪中叶,由样磨、葛逻录(割录)、炽俟、九姓乌护等突厥语各部联合组成的一个大汗国。在西州回鹘之西,又称喀喇汗国,实行双王制,由汗国内最长者任大可汗,次长者任副可汗。大可汗称为阿尔斯兰(突厥语意为“狮子”),喀喇意为“伟大”、“最高”。副可汗称博格拉(意为“公驼”)。大可汗王庭在八喇沙兖(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东),副可汗王庭在怛逻斯(今哈萨克共和国江布尔)和疏勒(今喀什)。历史上是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民族的王朝。公元九九九年破波斯萨曼帝国,领有阿姆河以北中亚地区。公元一00九年灭于寘。国力到达最盛时期,与宋不断有交往。一一四0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脱离东部大可汗的统治宣布独立,自称桃花(意为“中国”),博格可汗。从此,统一的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辽时服属于西辽,元时服属于元。

喀什,又称喀什噶尔,又称斡耳坎特(意为“汗城”)。

喀喇可汗王朝同当时中国的其他几个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贸易关系,由于唐朝皇帝曾以公主下嫁回鹘,故回鹘世代称中国为舅。五代以后到喀喇可汗时亦不例外,称宋朝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自称“外甥”。史载:喀喇王朝派出的使团多达五十多次。这些使团实际上多是商队,运去的货物以乳香为大宗,运回的主要是丝织品、衣服、金银器皿和茶叶。喀喇可汗王朝与辽的关系也很密切,互相聘向也相当频繁,并结为姻亲,每当春天,大地铺上绿毯时,契丹商队便运来了中国的商品。喀喇汗同高昌回鹘、西夏是近邻,交往更多。

古族名,源于小月支。一说和匈奴有渊源关系,一说属粟特系,曾附属于匈奴。魏晋时散居上党郡(今山西晋东南),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受汉族地主的奴役,被称为“羯胡”。信奉胡天“袄教”(拜火教),晋时石勒曾建立后赵政权存在二十二年,灭于冉魏。

鞑靼

古族名。最早见于唐代记载,为突厥统治下的蒙古族的一些部落。有九姓、十三姓之分。突厥衰亡后逐渐强盛起来。与唐、宋、辽、金均友好。其活动扩大到原室韦所在地,当时许多室韦人也自称鞑靼,在汉族史籍中,也与室韦同称。后为蒙古族另一支所并。元亡后,明清时又把东部成吉思汉后裔各部称为鞑靼。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归藏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穿越大唐当股东 九州立志传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