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八十二章:太府寺开设后

第八十二章:太府寺开设后(2 / 2)

只需要安静等待就好了。

——————

时间转入五月。

皇帝下了一道重设太府寺的圣旨。

旨意上明确提出,由于大明各地的物价不一,受到了幕后黑手的操控,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朝廷很有必要进行“均输平准”,来解决这个问题。

太府寺的工作,是调查全国各地的物价,然后设定相应的标准,以免养肥了买低卖高的奸商,真正的防止与民争利情况的发生,也方便新税法的推行。

对此,朝臣们接受良好。

连交商税他们都忍了,区区一个物价局又算什么?

再说他们家里虽然经商,但也不是把货物翻几十倍出卖的黑心商人啊!

江渊都不把这小小的太府寺放在眼里。

顶多是胡瀅长孙胡安寿被赐予同进士出身,一飞冲天担任太府寺卿一事,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官员们当然不喜欢非做题家担任朝廷职务,可景泰帝用“恩荫”的借口把人压了下来——

大明朝也是有恩荫制度的,只是不像两宋那样泛滥而已,而且规则从太宗时期就越来越严格。

可胡瀅他是什么人?

礼部几十年的吉祥物了,五朝元老的身份往那里一摆,谁敢说他没有恩荫子孙的资格?

再者太府寺的地位不高,于是臣子们说了几天,也就不嘀咕了,顶多觉得胡瀅站到了皇帝太子的队伍那边,给子孙谋了福利。

但朱见济清楚,他们现在闭嘴,那是因为只注意到了空降的胡安寿,还没有把目光放到低调入职的太府寺吏员身上。

理所当然的,等京城里的商户都被拉去新开张的太府寺开了会,要求他们统一物价的时候,关于某些吏员的“特殊”就传到了官老爷们的耳朵里。

毕竟这些人家里都有商铺的,不可能不多问两句太府寺的事情。

由此,关于太府寺问题,又展开了第二次,波澜更加壮阔的大讨论。

就像景泰帝之前跟儿子说的,波很大,水很多,朱见济人小是挡不住的,即便金台上的两位已经表明“此乃权宜之策”。

皇帝把锅捞到自己怀里,厚着脸皮一再的把士大夫的抗议当空气,虽然奏疏上骂的是自己,可看奏疏生气到肿胀的人是朱见济啊!

为了儿子,景泰帝早就被喷过不少口水了。

如果有人吵的急了,直接拖出去打屁股,碰上个长痔疮的那场面会更惨烈。

这种大争吵持续了十几天,最后在六部长官的支持下,勉强镇压了下去。

一些原本激烈反对太府寺的官员在被胡安寿邀请去参加了开业典礼后就安静下来,还在太子心腹马冲的引荐下,被迫购买了不少自己曾经失去过的东西。

在和太府寺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后,他们虽然失去了很多钱,

但他们笑得极为平和。

正如朱见济所说,

这是一场你情我愿的交易!

他们坐着朴实无华但造价高昂的四轮马车,抱着赎回来的宝贝闭上了嘴。

显然是被皇太子的竹杠给敲怕了。

而于谦那边则是用自己的威望表达了他对皇帝的信任。

谁让朱见济跟他说了,这是为了方便收税弄出来的临时政策。

对于谦来说,保障国家稳定,强大军事力量是当前首要任务,某些读书人原则可以往后面放一放。

而且大明朝也不是没有过内官外任的例子——

郑和不是吗?

那些去监军的宦官不是吗?

怎么皇帝一派人出去管钱了,这群人就跳上天了?

于谦也不是很懂他们。

只有杨善和钟同这对烂兄烂弟坚持住了自己清流的原则,仍旧不同意让宦官这种腌臜的东西污染了纯洁的官场。

反正他们已经得罪了太子,还不如死磕到底,这样还能给自己在普通人口中留下一个好名声。

民间也不喜欢缺二两们啊!

但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老百姓不喜欢宦官,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喜欢官老爷了。

只要朱见济占据的道德高点足够高,那谁都指责不到他!

最朴实的老百姓,通常会相信最朴实的话语。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 嫡女重归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 归藏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