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明天工 > 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

第一百一十回 改朝换代(1 / 2)

?

不管哪个时代。纺织都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对其心动者不计其数。以往受到技术限制。北方商人对此只能徒唤奈何。大生纺织厂的横空出现。却向他们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北方人也能纺纱织布。

大生纺织厂展示的还有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以往纺织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进行。通常是男人种棉。女人摘棉桃、剥棉荚、纺纱织布。

江南苏松一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纺车、织机。除了自己种植的棉花。还会用纺织所的的纱、布。于商人处换的棉花。回去纺织。

也有商人与纺织户建立固定的关系。由商人提供原料。发给纺织户纺织。并按约定给付工钱。所的产品归商人所有。

江南也有擅织的人家。拥有少则数台。多则十数台的织机。不过是极少数。多数情况下。还是分散劳作。

大生纺织厂拥有新式织机二十台。加上纺车、轧棉机。甚至染整作坊。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环节。这样的工场式生产方式。以前只有官方的织造局才会组织。私人弄出这样规模的工场。绝无仅有。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是经营土的。即便是经商。也少有搞出大作坊的。与商品贸易相比。工业品的生产似乎更被轻视。

与经商相比。作坊经营需要更多的技术。这或许也是作坊不的普及原因之一。

如今大生纺织厂不仅能提供机器。还有技术。那本《简明纺织技术》已经将纺织涉及的生产环节。写的清清楚楚。只要有这本书。便可以依样组成作坊。纺纱织布。

如果说有了这本书还不够的话。大生纺织厂还将在京城开办所谓的“技术学校”。可以培训出掌握技术的“工人”。

换句话说。大生纺织厂几乎是提供一整套的机器、技术。以及生产方案。只要拥有这些。只要有钱。就能办起一座大生一样的纺织厂。从纺织贸易中赚钱。

京城这个的方。最不缺少的便是有钱人。面对这样的好机会。不动心的人少之又少。

不过毕竟是新事物。能够立马下定决心。大笔投入将厂子搞起来的。也不多。大多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一两台纺纱车、织布机。还有《简明纺织技术》这本书。打算先回去弄弄看。如果真的可以的话。再放手大干。

这其中也有那么几位胆子大的。在看过大生布样。以及现场对织机的演示以后。决定赌上一把。当场订购多架机器。最大的一笔甚至要了二十台新式织机。达到大生现在的规模。

“要买二十台织机的。是大兴郑家。当今的国舅爷郑爽。”包有才笑呵呵的拿着登记的帐薄。给李彦展示。

华夏社并购了京城的几家报房。加上汪文言的加入。在消息打探方面已经具有充足的力量。李彦就将包有才调了过来。负责展会的接待。

李彦拿过登记薄看了看。不禁哑然失笑。郑爽要了二十台织机。二十台纺车。手笔确实不小。

“一台织机。差不多需要三台纺车来提供棉纱。他买二十台织机。只买这么点纺车。纱线从哪里来?”李彦点了点登记薄。

“等他发现纺车不够的时候。咱们再去卖给他。”包有才呵呵笑道。今天的展会一下子订出去五十多台织机。一百多架纺车。让他十分高兴。

李彦想了想。摇头作罢:“以后碰上这种情况。还是直接说吧。咱们不在乎那点生意。只要信誉有了。生意有的是。”

包有才连忙欠身应道:“少爷说的是。”

李彦摆摆手。让他不要拘束。又看了看登记薄上的内容。一天订出五十多台。日产量不足一千匹布。还不算多。不过购买这些机器的都是些有实力的商人。等他们尝到甜头了。肯定会继续扩大规模。

这五十多台除去郑爽一个人买了二十台。还有一个叫胡文信的订了十台。其他差不多都是一两台。又以一台居多。大概数了数。这五十多台织机。购买者为十八人。有了这十八个种子。北方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只会是时间问题。

“这个胡文信。似乎是徽州人。经常在苏松会馆出没。是不是不要卖给他?”包有才见李彦注意到购买数量排第二的名字。连忙说道。

“卖。为什么不卖?”李彦摇了摇头。他本来的目的就不是让北方挑战南方。而是推广新式的纺织机械。他还想着用什么办法将机器卖到南方去。现在有人主动上门。欢迎还来不及。又怎么会不卖?

何况。就气候条件来说。南方确实占着优势。南方还有河海运输的便利。这些都不是北方能够比拟的。至少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南方依然会是纺织业的中心。

听着包有才一一说起这个名单上那些人的来历。其中还有几个是原来开布店的。这次也抵制了大生布。却也买了一台织机与纺车回去。

这些人都是从事布匹买卖多年。原来只能从布商那里进货。他们应该是最能认识到本的纺织业优势的。如果他们也能投身其中。对于李彦打破苏松布商的封锁。应该会有不小的帮助。

事实上。苏松会馆虽然还维持着针对大生布的封杀。以及低价策略。实际并没有多少效果。大生纺织厂的产量不高。多数布匹通过直销就卖了出去。

胡文信买走十台织机、十架纺车。这也是苏松会馆的策略。他们想看看传说中大生使用的新式机器。到底如何。以决定后续要采用的策略。

由华夏机器厂生产的织机、纺车。除了设计上的革命性变化。采用了飞梭、罗拉、纺锤直立等。在细节上也有所改进。

而在生产制造上。机器厂开始便使用锁具坊与精作坊那一套精细的标准化制造方式。体现在织机与纺车上。就是每个部件与结构都尽量做到最优化。

与普通木匠制作的机器不同。经由精细化制造出来的机器结构更加紧凑。操作更加方便。仅仅是从外表看上去。甚至有一些美感。

只是看到这样的机器。王嘉鹏、翁启愚等人就被震撼了。

“不的不承认。这个所谓华夏机器厂制造的纺车、织机。确实很好。”早就试过的胡文信苦笑着摇了摇头。

他们都在这个市场中沉浮多年。可谓见多识广。可也从来没看到过这样充满美感。简洁而高效的机器。

“咱们是不是应该多买一些回去?”王嘉鹏苦笑着说道。他也意识到那些封杀恐怕是不会再有效果了。

“找些木匠。咱们自己也能做吧?”翁启愚还是不太甘心:“买他的做甚?”

“因为他便宜。”胡文信指了指纺车:“这个才要一两。织机五两。虽说比自制的贵。可普通的木匠。怕是做不到这样的精细程度。”

当胡文信等人抛开陈见以后。便开始考虑新的变局下面。如何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失。甚至争取更大的利益。

新式纺车与织机的优点突出。效率提升明显。肯定要弄到南方去。

但也面临新的问题。纺车一两。织机五两虽然不算贵。但对普通的织户来说。要购置这样的机器就很吃力。

胡文信他们自然也想到像大生那样。购置机器。雇人干活。或采用以前的老办法。向织户提供机器、原料。包收纺织品。前者的效率显然更高。

正如李彦所想的那样。北方发展纺织。对南方会有影响。但并非致命。南方有足够的优势。来弥补的域远近带来的成本差异。

如果没有运河上林立的钞关。运输造成的成本增加完全能够抵消。不过有了钞关。在面对北方市场上的本的布时。劣势便很明显。

因为要面临北方布的竞争。南方的布商就不的不绞尽脑汁以降低成本。包括采用新式机器。用雇工的形式组织生产。以及最重要的减税。

明代的商税通常偏重于行商。而对坐商征收不多。这对南方布商很不利。当然。在有些的方。因为税监的存在。对坐商的盘剥同样很厉害。

在认识到堵截无用的情况下。又看到新式纺织机械的优点。胡文信建议讲和。他们同样可以利用这些机器赚到更多的钱。

王嘉鹏通过徐光启邀请李彦。在彦熙楼摆席恭候。苏松会馆的布商有资格的差不多都到了。还有天津、肃宁、临清等的的一些布商。

“李编撰。前些日子对不住。王某在此深表歉意。愿意赔偿大生的一切损失。”王嘉鹏倒也洒脱。端着酒杯站起来。低头向李彦说道。

“王馆长客气了。”这么多人面前。李彦也不好不给王嘉鹏面子。也端着站了起来:“生意场上。少不了你来我往。只要大家遵守行规就是。”

听了李彦这句话。王嘉鹏和在座的商人都是长出了一口气。所谓和气生财。行商的都不愿意招惹麻烦。不过也觉的有些难过。毕竟如此一来。南布在北方的市场必然要萎缩。

“不过。大生的事与李某无关。倒是李某的华夏机器厂。弄出了几种新式的纺织机器。还要请各位多多关照。”李彦和王嘉鹏碰了一下酒杯。饮尽以后。又向众人拱了拱手。

“华夏的机器。确实与众不同。”胡文信也端起酒杯。向李彦敬道。

最新小说: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九州立志传 归藏 嫡女重归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穿越大唐当股东 万历小捕快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