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明天工 > 第一百一十一回 新政展望

第一百一十一回 新政展望(2 / 2)

李彦辟出大量的版面,对“新政”进行专题报道,采访各行各业的人物,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刊登在报纸上。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李彦自己撰写的系列文章,从多个方面探讨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他的思路又是极其的新颖,但又很清晰,无疑是让朝廷在重视农本的同时,提高商贸、厂矿的地位。

因为在《华夏商报》刊载广告的关系,李彦与京城的商界联系较多,报纸上也刊出了一些他们的声音。

随着《华夏商报》系列报道的出现,也有很多商人找机会到华夏社,或者是直接找到李彦本人,询问朝廷的政策走向。

经历了大生纺织厂的事情,在苏松会馆做出让步,并成立了事实上的纺织业行会以后,李彦与这些商人的关系倒变得更加近了些。

王嘉鹏、胡文信等人在苏松会馆摆宴邀请李彦。王家曾经出过内阁大学士,家族散枝开叶。门生故旧遍地。在朝中的信息相对灵通,酒宴一开始。王嘉鹏便端起酒杯,祝贺李彦立下护驾大功。

“话可不能这样说,李某不过是尽了一个大明官员地职责而已,”李彦连忙推辞,不过他这个百户做得也确实惬意,平时挂个管工匠的名义做其他事情。有需要地时候也能带兵,实在是进退自如。

众人又都是恭维了一番。胡文信趁机笑道:“新皇继位,马上将那些税监召回,可谓大快人心,以后南方地布运到北方,一路要省许多银子。”

“要是能将运河上的钞关都撤了才好,”翁启愚哈哈大笑。

李彦见众人都看着自己,知道他们这是试探,微笑着摇了摇头:“钞关怕是不会撤销,再说运河维护殊为不易,国家维持更是所需良多。农民要叫田赋。商人得纳商税,这也是必然地。”

“咱也不是说不能征税。”胡文信笑着说道:“关键是征多少税,如何来征税,得有个规矩。”

对于商人们来说,对于征税向来不按规矩的做法可谓又爱又恨,正是因为没规矩,他们才能通过贿赂或其他方法,来减少缴税的数额,可也正是因为没规矩,地方上横征暴敛,也会让他们付出很多银子。

大商人对此并不太在意,凭着银子或势力解决便是,受到影响最大的是那些中小行商,总要面对许多盘剥。

如果是减少钞关,不管对大商人还是中小商人,都是十分有利。

李彦知道胡文信说得很对,关键在于征税要有规矩,事实上地方的税监闹得不可开交,国库得到的银子却没有多少,其中很大一部分落入了税监地口袋。

明朝皇帝信任太监的原因之一,据说是有人认为官员当官,得为后代谋一份家产,不能尽心为皇帝办事。而太监则不同,太监无后,所以对皇帝更忠心,会尽力办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无后,太监比寻常人更追求享受,在没有丝毫约束地情况下,想要太监廉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胡员外说得好,要有规矩,有了规矩咱们做生意才有依仗,才更好做,”李彦目光扫过在座的商人:“与其等朝廷做出改变,不如我们来想想办法,弄出一套好用的规矩来,然后提请朝廷同意好了。”

“这个……朝廷怎么会理咱们这些商人?”王嘉鹏笑着摇了摇头。

李彦笑了笑:“只要好用,馆主还怕找不到人递上去?”

商人们不由都笑了起来,到他们这个程度,多少会有些关系,递个折子还是可以的。

“也是,即便是朝廷不予理会,还可以登在报纸上,让大家都知道,”胡文信抬头看着李彦,微笑说道。

“没有问题,”李彦大度地应了下来:“商报商报,就是为了咱们商人说话的。”

李彦这句话得到在座商人的一致叫好,虽然在晚明士绅经商已经很普通,明代人已经不怎么将商人看作贱籍,可商人本身在政治上的地位并不高,这也是事实。

既然都是商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除了谈到收税,还说起办厂的事情。

因为工艺上的精细和优秀,华夏机器厂生产地纺织机械成为大部分商人购买地对象,只有少部分人还是像以前一样,雇用木匠打造。

随着华夏机器厂供货能力的增加,北方地布厂逐渐开始开业,生产经营的效果都还不错,毕竟技术和设备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无非就是选择合适的地方,办厂生产。

由于行会的作用,北方布市的价格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略有下降,当然,随着开业的布厂越来越多,布匹的价格肯定还会有所下降。

而对南方布来说,李彦当初建议更多的布通过海贸输出。虽然打通新地商路并不容易,好在他们拥有最好的机器。逐步占领市场并不是问题。

对李彦来说。最好地消息还是来自大生纺织厂,经过反复地试验。水力纺纱机终于能够顺利运转,李大为带着人弄出了一台带有一排二十四只纺锭的水力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不仅二十四只纺锭可以再水车地带动下实现转动,而且罗拉也能够在水平面上左右移动,也就是说,这是一台真正的、不需要人力的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依靠水流来推动,不需要人力。但人工还是需要的,主要是接棉条、以及接上断掉的纱线。

当然。这还是一台初步的试验机型,它地出现只是验证了水力纺纱机的基本结构可行,要想做出真正实用化地机械,还需要继续摸索。

按照李彦的想法,这种纺纱机至少可以做出粗纺型、精纺型,根据具体的要求做出不同的设计。

水力纺纱机使用了齿轮的传动结构,仅仅是为了让齿轮的咬合在运动中更流畅,负责铸造齿轮的精作坊就进行了多次试验,慢慢才找到一些眉目,至少现在的齿轮运转起来还挺顺畅。虽然这是在齿轮并不多的情况。但也已经难能可贵。

这其中少不了大量技术员的参与,李彦始终认为齿轮地咬合应该是一个机械学问题。可以用形学与数学计算得出,但就眼下来说,他们还不能掌握这个原理。

如果水力纺纱机与织布机能够成功地话,那么必然会使纺织品的价格再度下跌,也意味着纺织品工业化时代地加速来临,而在这之前,肯定还有许多障碍需要扫除。

“三娃,若是你能考得生员,老夫定要荐举你入朝为官,可惜、可惜了!”徐光启半卧在床上,发出一阵急促的咳嗽。

李彦没想到几天未见,徐光启的病似乎又重了许多,他听到消息立刻便赶了过来,两人亦师亦友,李彦对徐光启也充满尊敬。

上半年的院试,李彦曾硬着头皮去参加,不出意料地没有考上。虽然说所谓的“华夏派”崇尚自然的文风在民间已经有一些不过,不过负责院试的考官显然看不上,李彦至今为止还是没有得到生员的功名,也就无法成为监生,入朝为官。

明朝做官的几个途径,进士、举人、监生,还有吏员,按理说军户为吏,也有可以充役的,不过徐光启还是希望李彦能考取功名。

李彦笑了笑,经历了这次皇位的更替,他越来越觉得自己不是搞政治那块料:“大人,学生不一定要做官,同样可以推广作物,以及新式的工具,造福百姓。”

李彦知道与徐光启说话,就要说这些为国为民的事情。

徐光启从枕边拿起一份报纸,微微叹息道:“三娃,不在朝堂,却非议朝政,此事不妥、不妥啊!”

李彦看了一眼《华夏商报》头版的标题,不禁微微苦笑,如果说以前的报纸,还是以邸报信息为内容,很少发出评论的话,那么这几期的报纸,就是赤裸裸地议论朝政了。

“古人云,兼听则明,当朝诸公也应该听听百姓的声音,学生以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李彦欠了欠身,小心地说道。

“哎!”徐光启摇了摇头,在传统的士大夫看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即便东林影响很大,但东林书院讲学时也不谤议朝政,《东林学报》也以学术为主。

当初,为了淮抚李三才入阁一事,反对者攻讦其结党,影射东林,顾宪成于是写信给叶向高、孙丕扬,为李三才辩护,信件被公开后,引起朝野大哗,其反对者攻击顾宪成“遥执朝政”,是为出位。

由此可见朝廷对在野者插手朝政事务相当的敏感,李彦这么做,很容易激起反对。

《华夏商报》发展到今日的规模,每期销量突破七千,发行到大江南北,已经不是谁人随便就能动的,但要是真的激怒了朝廷,那被毁掉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些事情,以后还是莫要涉及,早日取得功名,入朝为官,方可大展鸿图,”徐光启点了点报纸:“先说说你这些想法吧,似乎挺有道理。”(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归藏 九州立志传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万历小捕快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