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炎黄再现 > 第一章 宇文化及奉旨寻宝典

第一章 宇文化及奉旨寻宝典(1 / 2)

?诗曰:宇文化及下扬州,杨广信道求长生。长生宝典扬州现,石龙道场遭灭门。

宇文化及卓立战舰指挥台之上,极目运河两岸。

宇文化及双目蜡黄,如同深入大海的漩涡,波涛磅礴无法抗拒,在漩涡的深底,似乎隐藏着滔天愤怒和不甘。

此时天尚未亮,在五艘巨舰的灯炷映照下,天上星月黯然失色,似在显示他宇文阀的兴起,使南方士族亦失去往日的光辉。

此时,一道无声的闪电,如流星般划过夜空,了无声息的消失在大唐双龙传中的扬州某处……。

宇文化及年在三十许间,身形高瘦,手足颀长,脸容古挫,神色冷漠,一对眼神深邃莫测,予人“狠冷无情”的印象,但亦另有一股震慑人心的霸气。

这五艘战船乃已作古的隋朝开国的大臣杨素亲自督建,名为“五牙大舰”,甲板上楼起五层,高达十二丈,每舰可容战士八百之众。

“五牙”实际上是指战舰有5层结构,高百余尺。

左右前后设置六台拍竿,高五十尺。

每根木桅顶系巨石,下设辘轳,战斗中和敌舰迫近时,可以迅速用辘轳把巨石放下,砸坏敌船。

若一击不中,也可迅速收起再放。

若敌舰四面包围,还可以“六管齐下”,其战斗力之强,可见一斑。

1000多年前,总长55米的大舰也属于庞然大物了,它在隋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争也推动造船业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公元588年,隋军五十余万人,水陆并进,大举攻陈。

杨素统领的长江上游水军,自永安发船,出三峡,顺江而下,船多势大,锐不可挡。

在延州(今湖北江陵西),隋、陈两军展开决战,隋军以四艘,“五牙战舰”冲击敌阵,先后用拍竿击沉十余艘敌船,俘敌二千余人,陈军闻风丧胆。

不久,隋灭掉偏安江南的陈王朝,统一了中国。

隋代,还有,比“五牙”战船次一等的黄龙船,可载战士一百余人,以及平乘、舴艋等各具功能的战船。

五桅布帆张满下,舰群以快似奔马的速度,朝运河下游江都开去。

宇文化及目光落在岸旁林木外冒起的殿顶,那是隋炀帝杨广年前才沿河建成的四十多所行宫之一。

宇文化及看着劳民伤财,在乱世中矗立的,金碧辉煌的行宫,似乎正在诉说着皇权的衰落。

纵观历史,皇帝轮流坐,今天在他,明天到我。

世家如盘旋的巨龙,总是屹立而不倒。

“任他东西南北风,我自迎风傲天笑。

群龙无首起纷争,潜龙勿用利于田。

乱世英杰刀兵抗,王侯将相无种乎。

不想天命落旁家,今朝争雄始于足。

一步早来步步利,兵雄将广始无败。

聚得贤臣良将投,帝位争锋终得胜。

莫言狂傲笑我疯,乱世争雄当如是。

不识五陵豪杰墓,我辈歧是蓬莱人。”

似乎,宇文阀也有机会……。

宇文化及突然燃起的野心,让其陷入了帝位如何获得的思考中: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1],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2]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他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被叛军缢杀。

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其孙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杨广生于大兴[2](今陕西西安),史书称:“美姿仪,少聪慧”。在北周时因父杨坚的功勋,被封为雁门郡公。

开皇元年(581年)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时年十三岁。[3]

后又授任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等。

开皇八年(588年)冬天,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刚二十岁的杨广是领衔的统帅,真正挥全军的是高颎,[4]在前线作战的是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

平陈后,进驻建康,杀掉了陈叔宝的奸佞之臣及宠妃张丽华,封存府库,将陈叔宝及其皇后等人带返隋京。

班师后,杨广进封太尉。平陈之后因为隋朝政策有所偏差,江南各地叛乱。[5]

此后,杨广亦屡立战功。

开皇十年(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素后封越国公。

杨广从并州改镇扬州,在镇守江南期间为稳定叛变局势颇有成效、政绩突出。

同时他表现得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开皇末年,隋文帝夫妇和皇太子杨勇的矛盾爆发,杨广趁机而入争夺储位,博得了文献皇后和右仆射杨素的支持。

开皇二十年(600年0,隋文帝废黜长子杨勇,立次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

同年,突厥进犯,杨广率军出灵武,却没有俘获而返回。

[6]杨广即帝位后,以早年的军旅生涯为基础,对高句丽、吐谷浑和突厥发动了战争。

据《资治通鉴》载,在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于是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和自己登基事宜。

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至了隋文帝手上。

隋文帝大怒,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

正在此时,宣华夫人陈氏也哭诉杨广在她来途中意图非礼她,使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急忙命人传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

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入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侍疾并将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走。

不久隋文帝便驾崩。[7]

唐代人马总在《通历》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血溅屏风”,[8]而赵毅在《大业略记》中记载隋文帝被张衡毒死。[9]

不过初唐赵毅笔记《大业略记》记载容华夫人蔡氏为仁寿宫变女主角。

杨广“因色弑父”这种说法也被诸多近代史学家质疑,仁寿宫变也成为疑案。

杨广继位后,假传隋文帝遗嘱,逼迫杨勇自尽,将杨勇处死。

还有亲弟蜀王杨秀被他诬陷使用巫蛊诅咒隋文帝及幼弟汉王杨谅,被剥夺官爵贬为庶民软禁于内侍省,后与诸子一起被软禁,不得与妻子相见。

其弟汉王杨谅以讨杨素为名,在并州起兵,杨广派杨素镇压,杨谅降后被幽禁至死。

此后不久,杨广为翦除了对帝位的威胁,听从云定兴建议,于大业三年(607年)3月4日,诛杀侄儿长宁王杨俨、又把剩余的侄儿(杨勇诸子)安城王杨筠、安平王杨嶷、襄城王杨恪、高阳王杨该、建安王杨韶、颍川王杨煚、杨孝宝、杨孝范贬到岭南,在路途中全部被处死。

[10]又处死了隋朝功臣宇文弼、贺若弼、高颎等人。大业元年(605年),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征调民夫二百万人。

东都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五十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

宫城是宫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11]

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造龙舟等各种船数万艘,他游江都时所乘龙舟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上有四层楼,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一百二十间,下层为内侍居处。

[11]隋朝大运河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南抵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全长2700公里。

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

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

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

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隋炀帝杨广

在教育制度上,杨广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

政治上,他为了打破由关陇集团垄断仕途的局面,重用了虞世基、裴蕴等南方集团官员。

军事上,在即位前曾参与与突厥、契丹之战事,皆有所获。

大业五年(609年),他亲征平定吐谷浑,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12]。

杨广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

大业八年,隋军出动一百一十三万人,败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及平壤城(今属朝鲜)下。

次年再发兵围攻辽东城。

这时,在黎阳仓督运军粮的杨玄感看到“百姓苦役,天下思乱”,便乘机起兵反隋。

杨广被迫从辽东撤军。

杨玄感败亡后,杨广下令追究,共杀三万余人,流徙六千余人。

大业十年(614年),杨广第三次发兵进攻高句丽,因隋末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

大业十一年(615年),杨广依例北巡长城,始毕可汗率兵将其围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杨广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义成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

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仁寿四年(604年)十一月,他为了开掘长堑拱卫洛阳,调发今山西、河南几十万农民;次年营建东都洛阳,每月役使丁男多达两百万人;自大业元年(604年)至大业六年(610年),开发各段运河,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大业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杨广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

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

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

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隋末民变终于爆发。

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农民起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而日益壮大起来。

大业九年(613年),农民起义不仅遍及山东、河北等地,而且发展到全国范围。

在大业九年上半年,平原、灵武、济北、济阴、北海等地均爆发农民起义,[13]迅速高涨起来的农民起义给隋朝统治阶级以沉重打击,在农民起义的巨浪冲击之下,隋朝统治阶级内部分裂,这一年六月,杨玄感于黎阳起兵反隋炀帝,杨玄感的起兵,很快失败了。隋炀帝的大军从辽东撤回,向杨玄感展开反攻,杨玄感兵败自杀。

隋朝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击败卢明月、张金称、高士达、刘元进,坑杀农民起义军。

而翟让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农民起义军则屡次击败隋朝大军,发展壮大。

隋炀帝想用血腥屠杀的恐怖政策恐吓人民,反而使更多的人民参加到农民起义军中去,“所在蜂起”,“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

[13]农民起义发展为全国规模。

[14]杨广妄图遏止起义力量发展,下令各地郡县、驿亭、村坞筑城堡,将民众迁往城堡中居住,于近处种田,以图控制。

他不愿正视农民起义蓬勃发展的现实,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其中大部分还是我递送的。

宇文化及突然,“呵呵!”大笑了起来……。

大业十二年(612年)七月,杨广从东都去江都。

次年四月,李密率领的瓦岗军逼围东都,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历数隋炀帝十大罪状。

杨广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隋炀帝晚年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杨广晚年,既没有像陈后主那样做个长城公,也没有把带在身边的毒药派上用场。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见天下大乱,

已心灰意冷,无心回北方,命修治丹阳宫(今南京),准备迁居那里。

从驾的都是关中卫士,他们怀念家乡,纷纷逃归。

这时,虎贲郎将元礼等,与直阁裴虔通共谋,利用卫士们思念家乡的怨恨情绪,推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杨广闻变,仓皇换装,逃入西阁。

被叛军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逮获,杨广欲饮毒酒自尽,叛军不许,遂命令狐行达将其缢弑,时年五十岁。[15]隋炀帝造成的大乱,是华夏人口锐减到两百余万户。[16]

这个雄心勃勃的帝王,死后连个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用上,由萧后和宫人拆床板做了一个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宫的流珠堂下。

后陈棱集众缟素,为杨广发丧,备仪卫,改葬于吴公台下,衰杖送丧,恸感行路。唐朝平定江南后,于贞观五年(631年),以帝礼改葬于雷塘(今江苏扬州市北15公里雷塘南平冈上,南距吴公台10里)。[17]

杨广初继位,便决定迁都洛阳。

《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河南郡旧置洛州。

大业元年移都,改曰豫州。

《元和郡县志》:“隋仁寿四年,迁都”,《隋书·宇文恺传》载曰:“炀帝即位,迁都洛阳”[18],《隋书·地理志》:“大业元年徙入新都”《旧唐书·地理志一》:隋大业元年,自故洛城西移十八里置新都,今都城是也。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隋纪四】高祖文皇帝下仁寿四年(甲子,公元六零四年)载曰: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帝深以为然。

《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仁寿四年,炀帝诏杨素营东京,大业二年,新都成,遂徙居,今洛阳宫是也。

其宫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东去故城一十八里。

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於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其宫室台殿,皆宇文恺所创也。

恺巧思绝伦,因此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这一系列的证据都表明杨广迁都洛阳,但是汉魏洛阳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于是杨广另选地质,重新营建新都洛阳,《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四年七月,高祖崩,上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十一月已末,幸洛阳。癸丑,诏日:......然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

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今可于伊、洛营建东京,便即没有分职,以为民极也。”

《隋书·帝纪第三·炀帝上》载:“(大业元年)三月丁未,诏尙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徙豫州郭下居人以实之。”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

“又是阜涧营显仁宫,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园苑。徙天下富商大贾万家于东京。辛亥,发河南诸君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船、凤帽、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次年,东京修建完工。

“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城,赐监督者各有差。.......三月庚午,车驾发江都。......夏四月庚戌,上自伊阙,陈法驾,备千船万骑,入于东京。”

杨广营建的洛阳城,南对伊阙,北倚邙山,东逾瀍河、洛水纵贯其间,分外郭城、宫城、皇堀、东城、含嘉仓城、园壁城和耀仪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宫城皇城偏隅郭城西北的独特的布局和整齐的划一里见方的里坊布局建制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到五代、北宋时仍在使用,曾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即位之初其所以决定迁都洛阳,是出于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的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决不是单纯出于荒淫逸乐,更不是什么迷信谶纬。[19]

美籍汉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感慨:“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长城重新得到修缮,政府开凿了大运河(这为后来几百年间的繁华提供了可能),建造了宏伟的宫殿,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修建运河

杨广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修通济渠,西段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段走汴渠故道入淮水[20],他还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自山阳至杨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

接着,他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而后,杨广又下命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21]后统名为隋朝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在杨广以前,如曹操、邓艾、桓温、刘裕,对河淮交通,均常施力,隋炀帝以后,如唐如宋,亦须时常浚汴,始能利用,充其量,隋炀帝不过加工较完满之一员,其过度推崇者,一方面由昧于水利之历史,别方面则根于事经创作便可享成之依赖心理。[22]

杨坚曾于开皇四年(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仁寿四年(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大业元年(604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修阳渠故道、汴渠故道为通济渠,同年修东汉陈登所开的邗沟直道,大业四年(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疏浚汉代屯氏河、大河故渎与曹操所开白沟为永济渠,大业六年(610年)疏浚春秋吴运河、秦丹徒水道、南朝运河为江南河。

[21]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代江苏镇江)到达会稽(现代浙江绍兴)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代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

隋朝大运河以会稽、洛阳、涿郡为三点,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四段,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连接起来。

南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汴河)、永济渠的漕运地位逐步减弱,再加上每年缺少清淤治理,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再修大运河的时候,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

隋炀帝画像(9张)

通杭绍,不再绕道洛阳。[23]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

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会稽,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世元朝开凿京杭大运河。

京绍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开皇九年(589年),20岁的杨广被拜为行军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

北周武帝功业方隆,平齐之后,正将饮马江南,乃不半年而殂折。[24]陈叔宝昏庸,又缺乏贤良将相,隋文帝即位之初,便处心积虑,以平陈为目标(如韩擒虎、贺若弼之任命)。贺若弼济京口,韩擒虎济采石,令陈军措手不及。[25]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杨广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隋朝版图

开皇十年(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的巨家大室全部叛变“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

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

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强国。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

邵峰饰演的杨广

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清求援军。

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

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杨广派伏顺去管理,却不能到达而返回。

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

[26]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27]

讨占城

杨广于大业元年(605年),令刘方攻占城,随着军队班师后,占城王商菩跋摩遂在比景、海阴、林邑三郡故地复国。此战隋军死者十之四、五,主帅刘方也病死于班师途中。

征讨契丹,大宴突厥

大业元年(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大业二年(606年),**启民可汗入朝时,杨广招集全国乐人招待他。隔年杨广到榆林,令宇文恺作大帐,邀请启民可汗及契丹、奚、霫族族长参加大宴并看散乐,隋炀帝还赠送大量丝织品。

[28]杨广又命宇文恺临时造出大殿,称“观风行殿”。当地外族以为是神功,每望见御营,十里外就跪伏叩头,走路不敢骑马。

然而隋朝后期突厥崛起,大业十一年(615年),突厥始毕可汗率军将隋炀帝包围在雁门。

[29]隋炀帝造成隋末大乱,突厥崛起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突厥,隋朝中原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也臣服于突厥,被纳入突厥的势力范围。

突厥达到“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30][31]

征讨琉求

杨广于大业三年(607年)和大业四年(608年)两度派朱宽前往流求(疑为今日琉球或台湾),务求“慰抚”该国,但流求不从。

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棱、张镇州率兵万人前往攻打流求,击杀其主欢斯渴刺兜,俘男女数千人而去。在隋军征战期间,流求人曾到隋军当中,进行贸易活动。[32]

总之,杨广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11]

三征高句丽

高句丽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古称辽东,很早即入中国版图,后被高句丽占据。

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句丽又攻隋的辽西。杨坚派大军三十万攻高句丽,后因士卒多病,高句丽亦遣使谢罪,遂罢兵。

《开创盛世》的隋炀帝

杨广即位后,又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第一次进攻高句丽。

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

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

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皮肤溃烂,腰以下生蛆,死者甚众。

高句丽坚守各座城池,隋军无法攻下,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战舰绵延数百里,走海路进攻。[33]来护儿选拔精甲四万,到达平壤城外,中埋伏而惨败,士卒逃回的不过数千人。

[34]开战前,杨广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

这使得隋军在战场上很被动。

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隋炀帝,这就延误了军情。

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和反击。

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杨广没拿下辽东城。

[35]三十万五千隋朝陆军渡辽攻高句丽,也遭到惨败,逃回的只有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巨万计,也丢失殆尽。[36]

隋军虽曾攻至平壤附近,最后却大败而还。

大业九年(613年),第二次进攻高句丽。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时,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叛隋,隋炀帝仓皇撤军。

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进攻高句丽。

隋炀帝因国内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而不敢久战,高句丽也疲于战争而遣使请降,杨广就此撤军。

进攻高句丽的战争,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士兵、民夫死于战场和劳役,由于农村中极度缺乏劳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难以生活下去,引发了大规模隋末农民起义。

杨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来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一百三十部,一万七千多卷。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

《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中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赵文瑄饰演的杨广

杨广使隋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

隋炀帝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

杨广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

裴矩在奉敕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搜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西域图记》,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是地理学名著。“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模写,为《西域图记》,共成三卷,合四十四国。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

杨广不仅兴办学校,还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

《封氏闻见记》记载:“炀帝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廊屋,列以贮之。”

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

为了让两京的宫、省、官府使用,杨广下令建造藏有节录本的观文殿。

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

可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着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37-38]

尊崇儒教

杨广崇敬儒教与孔子,于大业五年(509年)下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开创科举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真正成型于唐朝。

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

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

“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除了其他任务外,还要发现有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经过考察,再把他们送往京师。

“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

《隋书》《北史》记载,远近儒生纷纷前来,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

一名高级官员给他们排列名次,上报隋帝。

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南北的传统兼容并包。

古代的典籍都被注疏。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大业二年(506年),杨广增设进士科。

当时秀才试方略、进士试时务策、明经试经术,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分科选才制度。

当时以明经最为高级,进士试居次。

当时选士制度只称为秀才科,与唐之科举有一定区别。[39]

杨广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大影响极其深远的大事。

那时的进士科以考政论文章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

《通典》说杨广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品质而不是文才。

炀帝时还增加了科举录取人数。

至607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

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

大业五年(509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

但对于隋朝是否开创进士科,是否开创科举,历来有争议,薛登、杨绾、杜佑、刘肃等那一再明确说“炀帝始建进士科”,陈直根据1902年洛阳出土《隋北地太守陈思道墓志》,认为进士科始于大业元年。[40]

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41][42]

最新小说: 嫡女重归 九州立志传 归藏 穿越大唐当股东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