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都市言情 > 梦绕三国 > 蔡邕:一声叹息,人头落地

蔡邕:一声叹息,人头落地(1 / 1)

?梁发芾

三国演义中,王允吕布合谋杀死董卓,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遂唤武士:“与吾擒来!”须臾擒至。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考诸历史记载,王允杀蔡邕确是事实,但是,具体细节与《三国演义》颇为不同。《后汉书》的记载是: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天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乡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磾驰往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着,而所坐无名,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可见,蔡邕被杀,并不是他头脑发昏,在那兵荒马乱、军阀厮杀的岁月不知轻重,在董卓被杀处决后还“伏其尸而大哭”(即使如此,也不是什么严重罪行),而仅仅是听到消息后,轻轻叹息一声。他叹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替董卓惋惜,也许他对王允们的行动持保留意见,也许是因为他平时深受董卓器重,虽然他对于董卓的做法并不满意而且数次准备逃离董卓,归隐深山,但是,他内心还是忘不了董卓给他的种种厚待。总之是,他的叹息仅仅表明他的一种感受和情绪,连异见也谈不上。

一声叹息,送了性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世道!

当然,王允杀蔡邕,有两个理由。一个是,蔡邕是后汉时代中国在经学、文学、历史、音乐、书法诸多方面具有集大成水平的一代宗师,而他此时正在着手撰述有关后汉的历史。王允担心的是:这位杰出学者,会像司马迁那样,在历史著述中记录下他们争权夺利的种种丑行,使他们遗丑万年,难垂不朽。第二,是对持异见者的绝对不宽容,即使这种异见仅以叹息的方式表现。

文天祥在其著名的《正气歌》中说:“在晋董狐笔,在其大史简”,对于春秋时期两位史官给予崇高的评价,而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的真正的好史官也就这么不多几位。统治者总是惧怕历史会记录下他们并不光采的行径。一心要匡正汉室,不惜牺牲生命的王允,在这个问题上,与别的权势者没有区别:他本身也是一个浑蛋!

让我们看看文天祥所称颂的那几位史臣。

春秋时期,晋国灵公昏庸无道,残暴荒淫。晋灵公几次要杀死赵盾,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祖父和父亲)被迫逃往国外。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返回赵国。“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赵盾)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这位敢于直书当权者赵盾弑君的史官,没有被赵盾割去脑袋,实在是因为赵盾这个人非常贤明,有深厚的道德休养。

至于齐国的太史,其命运就没有董狐那么好。齐臣崔杼杀了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就是说,为了让历史留下崔杼弑君的真实记录,大史死了,他的两个弟弟继续如实记录,死了。当接着的一个弟弟仍然如实记录,而且后面还有更多的冒死前来如实记录历史的史记官时,崔杼只好放下了屠刀。

当然,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自由岁月,那时统治者还有尊重史官如实记录历史的风尚。即使是残酷的崔杼,并没有将屠杀进行到底。但是,历史越是向前,统治者越是发现真实的历史记录对于自己的不利,篡改历史、歪曲历史,隐瞒历史真相,钳制记录真相的历史学家,就成为统治者的法宝。秦始皇统一中国,焚烧了所有的历史资料。此后的统治者,对于历史著述的控制就不断加强,唐宋以后的历史都是官修的历史,到了清朝,围绕着民间人士著述明史而掀起过数次株连广大杀人众多的*。统治者对于真相的惧怕使得他们都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过敏。

蔡邕一声叹息,王允因为不能容忍持异见者生存,就要了他的命。而此后长期的中国历史之中,蔡邕一直身背与董卓同流合污的恶名,受到诋毁和谴责。这个《后汉书》中十足的大孝子,大学者,在后来的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却变成了上京赶考,一去不回,不顾父母,遗弃妻子,最后被暴雷震死。元杂剧《琵琶记》中所写的那个中了状元娶了相府千金抛弃了原配妻子的,正是这个蔡伯喈(蔡邕字伯喈)。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颜氏家训》说:“蔡伯喈同恶受诛”。无论民间社会还是上流社会,对于蔡邕一声叹息招致的杀身之祸不但毫不同情,而且不惜厚诬古人,幸灾乐祸,拿他作方面的历史教员,教导自己的儿孙。中国人之不能容忍异见,刻毒狭隘如此。

鲁迅说:“中国少有敢于扶哭叛徒的吊客”,信哉,斯言。

;

最新小说: 挣扎戏院 全知神降临草根逆袭白富美 人在异世界,修仙飞升 法师领主:人在异世抽卡成神 原神:波提欧模板,队友仆人 被天道选中成为接盘侠 剑道魔神 人在神诡,肝成诡神 爆笑西游路:唐僧取经我娶你 高武:唯一玩家,别人修行我氪命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