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汉风1276 > 616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

616章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1 / 2)

?

西行的大军,在戈壁滩上穿行。玛纳斯河、伊犁河给大军提供了清冽的饮水,成片成片的胡杨林,遮挡住了西域夏季能把人烤成肉干的毒辣阳光,酸枣、刺梨丛中的野黄羊,瞪着乌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这支意气风发的大军。

夕阳西沉,官兵们开始准备宿营,楚风和陈淑桢、塞里木淖尔、雪瑶三女下车透透气。

只见苍茫戈壁无边无垠,极远的天地交接处,起伏不定的群山之巅还积存着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清澈的天幕边沿,太阳显得分外赤红、分外硕大,天际蕴染着层层叠叠的红霞,雪山反射着金红的阳光,上下交相辉映,加上苍茫无际的戈壁滩,只觉得雄奇瑰丽到了极处。

波斯圣女倒也罢了,从小儿在江南沿海长大的雪瑶和陈淑桢,左右挽着楚风的胳膊,目眩神迷的看着这一幕、良久,雪瑶才长出一口气。悠悠叹道:“以前读李太白诗,雄浑逸丽之处真不知他如何想出,今日见了这西域风光,当知太白心境了。”

陈淑桢点点头:“太白生于西域碎叶城,长在蜀中,故诗文既有西域之雄奇,又兼蜀地之钟灵毓秀。只可惜李太白出生之碎叶城,久陷于胡虏之手,竟与我中华离散数百年,殊为可叹!”

“碎叶城?”塞里木淖尔好奇的睁大了眼睛,不明白她们有什么惋惜的:“现在,咱们不是往碎叶城去了么?将来这些地方,都会是大汉皇帝的治下,不会有什么遗憾了呀!”

两女闻言相视一笑,来自波斯的圣女是无法理解她们的心情的,从识字便开始诵读李白的诗篇,诗仙的出生地却在数百年前就沦陷敌手,若诗仙在天有灵,当作何感想?

不过,这一切都将结束了!汉军的脚步,将会践踏一切敢于阻挡它前进的敌人,汉军的刺刀和枪炮,将会碾碎任何挑衅华夏的势力。

陈淑桢深深的注视着楚风,他们曾经携手走过了最坚难的岁月,彼此之间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恋,心心相印的情人之外,还是肩并肩的战友。志同道合的伴侣。

但雪瑶那种女儿家崇拜的目光,就更加令楚风自信心爆棚了,对雪瑶而言,楚风就是她的天、就是她的地,她把自己的生命和楚风紧紧的系到了一起,发誓永不分离。

呃~被两大美女深情加崇拜的看着,楚风都有点儿不好意思,难得的老脸一红。

忽然间,他的笑容凝固了下来,看着前方的眼神变得凝重,眉头也慢慢的拧了起来。

陈淑桢顺着夫君的目光看去,一些士兵牵着战马饮水,喂食黄豆,马儿啃吃着嫩草、树皮和灌木丛,还有些士兵砍伐着胡杨树粗大的树干,预备按照扎营规范设置防御敌人偷袭的拒马、鹿砦。

仔细搜索着脑海里保存着的汉军作战条例条令,陈淑桢疑惑不解,因为这些士兵的所作所为,都是非常符合条例规范,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呀!

想当年,各种条令的最基础部分。都还是楚风和自己推敲制定的呢,应该不会记错吧?陈淑桢很有些纳闷,她光洁如玉石的额头上几缕发丝被晚风吹散,轻轻拂了拂,正待开口询问,却见随驾的郑发子骑着马儿一路跑来,便将疑问暂时埋在心头。

远远的下了马,郑发子一脸喜色的走来,参见之后几乎是迫不及待的道:“皇上,这里实在是太适合种棉花了!胡杨林挡住了北面的风沙,河流提供了水源,日照又非常的强,要是在这儿大力推广种棉,咱们就不必从德里苏丹国批量进口印度长绒棉了!”

纺织业是工业革命初期的支柱性产业,原因无他,拖拉机、汽车、火车等重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采矿冶金就只能小打小闹,而人类所需的衣食住行,轻工业就主要解决衣食两项,其中,食品工业嘛老百姓不是必须的,罐头咸鱼茶叶都是作为日常饮食之外的补充,惟有衣服,既便于规模化生产,又可以长距离运输不怕**变质,所以它的地位也就当仁不让了。

大汉的纺织工业分为三部分,其一是毛纺业,原料来源主要是辽东漠北草原上收购的羊毛,当然新大陆的畜牧业正在飞速发展。闽广地区的毛纺厂已经有来自新大陆的羊毛作为原料了,只不过比例还很低。

其二是咱们中华民族最传统,享誉世界的丝织业,四川的蜀锦、淮扬的茧绸、苏杭的锦缎,从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西方,获利极大,但这一块因为成本问题,主要是高端商品,一般百姓浑身绫罗绸缎的还不多。

第三,也是最主要、将来发展潜力最大的,还是棉纺业,毕竟在化学纤维发明之前,棉布是人类穿着最多的纺织品,有了化学纤维之后,纯棉制品也因为舒适透气而持续受到追捧,季节上从冬天的棉衣,到夏天的汗衫,价格上从最便宜的粗布,到目前大汉境内最昂贵的斜纹布、细纺布,应有尽有。

但原料问题,是大汉发展棉纺业的短板,要知道棉花并不是中国原产的,它是从印度-南洋—海南岛一路传来。宋朝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妇女那儿学到了先进纺织技术,经过改良之后传到江南,这才令松江等地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有了后来蜚声中外的“松江细棉布”。

大汉帝国建立以来,楚风一直令地方官署在各地推广种棉,可效果并不理想:一则要留足够的耕地种植粮食,二则江南闽广地区潮湿、光照不多的气候条件,其实并不太适合种棉花。

大汉各家富商当中,郑家主要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工作,王李氏开办的棉纺厂,就把原料采购的订单交给郑发子处理。可他在江南各地一直找不到太多的原料来源,只好花较为高昂的代价去德里苏丹国进口印度长绒棉,利润率自然高不到哪儿去。

郑发子之所以兴冲冲的到西域来,并且一直随在楚风身边,就是因为之前听说西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棉花,他就有心要从内地征募农夫,到这里来开垦万亩良田,种上许许多多的棉花,彻底解决棉纺厂的原料问题,当然,自己也顺道大赚一笔。

他兴冲冲的对楚风道:“皇上,只请您恩准在西域推行三十亩占地法,我就能招募到一万名,或者更多的农夫,在这里种十万亩、不、一百万亩的棉花!”

楚风思忖着,沉吟良久没有回答。

奇怪了!陈淑桢越发摸不着头脑,要说将汉地农夫招募过来种棉,无异于加强了内地和西域的联系,而且这些人也有利于大汉统治西域的巩固啊!试想有许许多多的农夫在这里种田、按照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繁衍生息,若干年后,西域何愁不能恢复盛唐时“万家胡人拜圣明”的景象?

“不,”楚风摇了摇头,“我不能同意你的要求,棉花种植不能一下子铺这么大的摊子,水利设施和防风林都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而且种棉花的地区也不能集中在一处,嗯,我可以批准你招募一千名农夫,先开出三万亩棉田——分作十个村,村与村之间必须有胡杨林或者河流隔开,两年之后再逐步增加规模。”

郑发子大惊失色,他喃喃的道:“皇上,如果这么办,咱们的棉花产量什么时候能上的去?万万不可啊!”

最新小说: 九州立志传 归藏 嫡女重归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江边的月亮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穿越大唐当股东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万历小捕快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