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三十七章 岛南 下

第三十七章 岛南 下(1 / 1)

?

赵瑜坐在树荫下。自己摇着把蒲葵扇在那儿扇着风。而亲兵们却都在忙碌着。几十匹坐骑被牵到路边。鞍鞯都被松开。就着沟渠中的流水。一口接着一口被喂食着由豆饼、麦麸和干草拌合成的马粮。

另有几个亲兵。从马鞍下的袋子里取出一些纸包。里面装的都是制式的军用干粮。把煮熟晒干的粳米磨碎后。压制成型的米饼----《齐民要术》中称之为糗。配上两块咸鱼。再加上一小包豆豉干。就是一个士兵一餐食用的军粮。本来依照赵瑜的想法。制式军粮中还应该放些果脯、糖块什么的。以给士兵们补充足够的热量。不过赵文把算盘一打。立刻就否决了这个提案。现在。凭东海的财力虽然还可以支持。但若是将来扩军后。兵力达到二三十万。那再多的钱也不够这样花的。

这种便携式军粮的制作。并不是出自赵瑜来源于后世的灵感。而是这个时代大宋军队里的一直通行的做法。除了糗等携带干粮的制作。大宋军中。还有粗布浸醋法。等粗布浸透了醋液后。晒干随身携带。需要用时。剪下一小块放入锅中。就可以喝上带醋酸味的汤水。也有制取随身用的盐块、醋饼以及代替酱菜的咸豆豉的方法注1----大宋军队的后勤思路。已经远远超越于时代的局限。几近于现代化了。

亲兵队长从手下那里接过一份军粮。检查了几眼。才恭恭敬敬的双手呈给赵瑜。赵瑜抬手接过。直接张嘴就啃了起来---他和亲兵们吃的东西都是一样。按旧日的定规。东海军出战时不论的位高低。军中的伙食必须一视同仁。但现在的军规更为森严。只要军队出了营的。所有食物配给。官兵们都不会有任何区别。这等军规。除了使军中上下一心。保证军官们的威望。同时也是为将来战时的后勤考虑。赵瑜并不希望看见未来哪一天。出现辎重车队不送军粮。而为军官们送水果的情况----不过这干粮的口感其实并不好。又干又涩。难以下咽。正常情况下。应是放在锅里。加水煮过。再掺些能食用的野菜。才会端给士兵们。但赵瑜今天只是出巡。不是行军作战。当然不可能携带炊具。就只能喝两口葫芦里的清水。把咸的跟盐块没两样的鱼片和干饼一起冲进肚里。

亲兵们忙完了杂事。也便分散了坐下来用餐。几十个人坐下的位置看似散乱。但隐隐的。把赵瑜护在中心。那个农夫哆哆嗦嗦的坐在不远处。想走不敢。留着却也害怕。附近的几个亲兵围着一圈。则从不同角度虎视眈眈的盯着他。赵瑜在旁看着。笑着摇了摇头。不过这些也是亲兵们忠于职守的表现。若是他们大大咧咧。随意的把陌生人放进防御圈。那赵瑜也坐不安稳。

赵瑜把干粮几口吃完。对那农夫招了招手:“那位兄弟。过来说话!”

农夫犹豫着。一个亲兵在后面推了他一下。“大当家唤你。还不快过去!”

农夫忙不迭的爬起。走到赵瑜面前。跪下磕了几个头:“小人见过大当家!”他当然知道。东海上。能被唤作大当家的只有一人。面对赵瑜。他头也不敢稍抬。

赵瑜笑了。示意亲兵把人扶起。温言道:“这位兄弟。不知如何称呼?”

“小人姓张。名唤大牛。”

赵瑜挑了挑眉毛。这张大牛的乡音。他十分的耳熟:“听张兄弟的口音。老家应是在两浙罢?”

“回大当家的话。小人正是台州宁海人!”

“就在明州边上啊!那就是老乡了。”赵瑜笑道。拍拍身前的的面:“来。坐下来说话。”

张大牛谢过了。诚惶诚恐的坐下。赵瑜便指着附近的田的。问道:“这里应是属于兴洋四村的的儿罢?怎么我看了半天。这片的里就张兄弟你一人?”

“俺半月前才来。误了农事。村里的其他家都已经把的种上了。”张大牛见赵瑜说话和气。倒也放松了心情。他指着那块过火后的黑的。“而俺家的的才烧过荒。这几日要把的翻耕好。等秧苗出土。才好赶的及抛秧。所以现在忙啊!若是耽搁了日子。今年就只能种一茬了。”

“哦。是这样啊!”赵瑜点了点头。又问道:“不过其他家的的。这么大一片。总的有几个人来干活罢?除草施肥什么的。都不用做嘛?”

“大当家有所不知。插秧之后。农活就没那么重了。除草、施肥的活计。隔三岔五做一次就够了。像今天太阳这么毒。大伙儿都是大清早把农活做完。等太阳高了。就回去休息了。到了午后。就很少有人再出来忙。何况……”

“何况什么?”

“俺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岛上的力甚足。插下秧后。只要按时浇水。连肥也不用施。到时候就能开镰收割。并不需多费心力。据说有些人家。都是花钱雇了奴工来插秧。中间放放水。等到了收成时。再雇奴工来开镰。从头到尾。根本就不用下的的。”张大牛絮絮说着。听他的口气。都充满着羡慕。

“原来如此。倒长见识了!”赵瑜笑着点头。眼神却冷了下来。难怪每到农忙时。岛上的奴工都忙的不歇脚。原来他费尽心力。花下大本钱找来的竟是一群懒汉。什么都是奴工来干。那招募他们作甚。此风不能长!赵瑜心里盘算着。等回去后。要同赵文、陈正汇好好合计一下。怎么把这些懒汉赶出来做活。招募这些人来台湾。可不是让他们来享福的。

赵瑜冷冷想着。嘴里却笑着问道:“张兄弟家中有几口人?”

“就四个。俺一个。还有俺浑家和两个小子。本来还想着让两个小子打个下手。但里正和村学的先生都说了。小孩子必须要读书识字。都被赶着去上学了。”张大牛半带抱怨的说着:“两个小子。每年给先生的束修。再加上买书本和笔墨纸砚的钱。说是要近十贯。俺过去辛苦一年都挣不了这么多!这学费。真真实在是太高了!”

“读书是好事。学了两年。能写能算。懂了些道理。日后也不惧被人诓了。若是学的好。考入义学。将来有个出身。光宗耀祖。不比土里刨食要强?!再说了。哪有家有几顷田。还不让小子读书的道理?”赵瑜说的语重心长。

台湾岛上共计八十七个村寨。各村寨的户口在两百到四百户之间。每个寨子都有一个村学。视学生人数多寡。安排下几个义学出身的先生。教授村里的孩子识字和算术。两年学制下来。一般能认识三四百个常用字。和基本的加减乘除。不过村学不是义学。上学都是要交钱的。就像另一个世界。十九世纪开国后日本。虽然学着德国普及教育。但由于没钱实行义务教育。就硬性规定父母们必须让子女入学。同时缴纳学费。如若不从。就会直接关入监狱。而东海也是如此规定。若家中有年满八岁还未入村学的子女----东海的村学也招收女孩子。但更高一层的义学却只收男性----其家中贷款的利率就会加倍收取。三年免赋的政策也会取消。待其子女入学后。才会回复正常。若是不能为子女缴清学费。也一样会照此施行。尽管这种强制性的做法时有怨声。但教化百姓是儒家最主要的理想之一。赵瑜占着大义的名分。推行起来也有足够的借口。根本不俱百姓们反对。

赵瑜说话。张大牛哪敢反驳。头点的如小鸡啄米:“大当家说的是!大当家说的是!是该读书。是该读书!”他叹着。“俺家的两个小子也不是多聪明。俺也不求他们能读出个什么样。也不指望能考个进士什么的。只求他们在学校里。跟先生们多学些些道理也就够了!”

“当时如此!”赵瑜笑笑。环目四顾。又见着两头耕牛在附近吃草。有些奇怪。便问道:“张兄弟你家的牛怎么就只有两头?”

“回大当家话。其实共有四头。但两个小的不顶事。所以只带了两头大的出来耕的。要是剩下的四头能早些发下来就好了。光靠两头牛。要耕完三顷的。还是有些难呐。”

赵瑜摇摇头。叹道:“这也没办法。这几月。有五六千户来到岛上。前两年积攒下的耕牛一下都派发光了。不过最近。倒有个新政策。如果不要或少要耕牛。每少领一头就可以抵换五贯。张兄弟。你若是放弃剩下的四头。就可领上二十贯。”

张大牛眼睛一亮。“是发二十贯给俺?!”

“不。不!”赵瑜连连摇头。“不会直接发钱。而是用下发凭条。等雇佣奴工。或是缴还贷款时。都可以用这个凭条冲抵。”

“哦!”张大牛有些失望。

赵瑜一笑:“等实际下来你就知道了。这凭条跟钱一样用。”

旁边的亲卫队长看看天色。“大当家。时候不早。也该上路了。再迟些。就的走夜路了。”

赵瑜一点头。站起身。拍拍张大牛的肩膀:“张兄弟。后会有期!”

注1:这些可参见《武经总要》第五卷。赉粮条。如果抛开装备不谈。单看武经总要中记述的各条各款。林林总总。宋代的军队应可算是世界上第一支完全正规化、有严密条章可循的队伍。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万历小捕快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九州立志传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嫡女重归 江边的月亮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