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由来 十(1 / 1)

?历史由来(十)

没有办法,在那个年代只要能生存,什么事都会去做,上娃子父子每天这样背着沉重的煤,走在狭小的路时,虽然每走的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但是想到自己的婆娘和俩儿子时,他就觉得很满足,每一次背到城里的煤都能卖到一个大洋。

相信在那个时候的人对袁大头都不会很陌生吧!

俗话所说的“袁大头”,指的是民国三年(1914年)开始铸造的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这种银元在抗战前曾广泛流通,此后也长期存在,是近代中国币制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全国骚然,危亡立见”——币制改革势在必行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继续谋求币制改革。1912年秋,政府在财政部下设币制委员会为筹议币制机关,还聘请了正在访华的荷兰货币金融学博士卫斯林为名誉顾问。曾被清政府度支部聘为顾问的卫斯林向币制委员会提出了《中国币制改革刍议》,主张在采用金汇兑本位制之前,应暂时并用金汇兑本位和银本位两种制度。1913年春,币制委员会设专任委员,详细讨论币制改革方案,在金、银、金银并用三种意见中争论不休。最后,币制委员会拿出的报告书中,还是将金汇兑本位制列为首选,而弊多利少的银本位制则被弃置一旁。

1913年秋,币制委员会撤销,币制改革问题移交国务院会议继续讨论。时任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对币制改革十分热心,他认为采用金本位乃世界大势所趋,中国也必须以此为最终目标,但是又认为目前不易办到,应根据国内习惯,先用银本位来统一货币,等将来商业发达之后再改行金本位制。按照熊希龄的解释,虽然银本位不好,但“恶本位胜于无本位”,实行银本位制是推行金本位的必然前提。在他的推动下,袁世凯政府最后于1914年2月公布了《国币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国币以一元银币为主币,总重七钱二分,成色九零,即含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其成色与法定成色之公差不得超过千分之三。国民可以将生银交托政府代铸一元银币,每枚收铸费库平六厘。

为了能实行国币条例,袁世凯政府又于1914年3月8日设立币制局,任梁启超为总裁。梁启超在旅居日本时就认识到整理货币、流通金融为中国救亡图强之第一义,把币制改革看得相当重要,当时刚从司法总长位上辞职的他对袁世凯政府仍抱有幻想,所以欣然接受了币制局总裁一职,希望在币制改革上有所建树。梁启超于3月10日开局就职,以满腔热情撰写和起草了一大批改革币制金融的条例、办法和文章。在币制改革的观点上,梁启超与熊希龄意见一致,即先用银本位作为过渡,整理并统一国内货币。

整理货币的关键是经费问题。当时袁世凯政府正以币制改革为名向四国银行谋求“币制借款”,但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忙于战事,无心理睬,币制改革前途暗淡。此时梁启超仍充满信心,认为大款无望,小款也可。他准备一边铸造新国币,一边以此为准备发行兑换券,而发行兑换券只需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准备即可,两年内约可铸造主币4亿元,辅币6亿元,再发行兑换券8亿元,到1916年末全国通用货币可达14亿元,新币制基础即可大定。他向袁世凯提出,只要有500万镑,够六个月运用,随借随还,两年内即可将国内硬币和纸币整理完毕,而且还可以有数亿元的铸币余利与保证准备发行的兑换券,以应国家需要。然而这有着美好前景的建议却并未打动袁世凯,梁启超屡谏不听,心灰意冷之下自劾而去,币制局也旋于1915年2月被撤。财政部在接收币制局之后,重新设立币制委员会,继续讨论有关币制的重要问题。

废“龙”驱“鹰”——“袁大头”一统币市

在此期间,新币铸造计划并未停止。财政部准备按照《国币条例》,令TJ造币总厂及南京、武昌等造币厂开铸国币一元银币,但是负责发行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认为新币与旧币成色不同,价格自难统一,推行不易。按规律,新币成色若高于旧币,反易被旧币驱逐,清末发行的大清银币就因此被大量熔毁。当初制订《国币条例》时,以为可以获得币制借款,能够迅速回收旧币,改铸新币,所以规定新币价值较高,现在既然借款无望,也只能加以变通。于是财政部议决改从原北洋造银元标准,成色八九,公差仍为千分之三。这一改动虽与《国币条例》不符,但它使新币可以分期、分区陆续推行,是新币发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新币式样亦经大总统袁世凯核准,新银币一面摹镌大总统袁世凯侧面肖像和造币年份,另一面雕印嘉禾花纹,中间刊有一圆、中圆、二十分、五分等字样。1914年12月24日,TJ造币总厂首先开铸新银主币,接着南京、武昌等造币厂也开始铸造,1915年1月新币开始发行。新银元因有袁世凯头像,一般称为“袁像币”,又有“袁大头”、“袁头”、“大头”、“袁像”等俗称,且各地俗称不同,在西安称之为“大头洋”,在成都、CQ称之为“人头洋”,万县俗称“老壳”,长沙俗称“光洋”。虽然“袁大头”银元上标有铸造年份,但并没有每年启用新钢模铸造。后来TJ造币总厂按规定赶制注有“中华民国八年造”字样的祖模,因受一战影响钢料缺乏,一再辗转迁延,等到祖模设计完成时已届年末,不得已又改刻“中华民国九年造”币模。据侯厚培著《中国货币沿革史》(SH世界书局1930年版)记载,当时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民国三年造、民国八年造和民国九年造三种银元。

银元流通的时代,自然有掺和过多铜质或铅质的假银元,精明的人都懂得辨别银元真伪的方法,只要拿一块钱敲另一块钱的边缘,真的铿锵有声,假的会发出木木然的哑声。或者用两指捏住银元中心,用口唇向银元边际一吹,真的会发出很轻微而悠长的“殷”一般的银笛声,假的则没有。银钱业的从业员点数大宗银元时,左手拿成叠的银元陆续推出,右手拿一块银元依次敲响左手银元的边,边敲边听,听到声音不好的就剔除出来加以鉴定。小商店的伙计们则会把这一块钱向厚木的柜面上一扔,声音清脆的就收下,声音发木就要求客人换一块。“袁大头”发行以后,在重量、成色上有严格的管理,每星期都要抽样送财政部化验,中国银行公会也可随时派员化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委托各造币厂铸造“袁大头”时也要随时抽送化验,对于不合格者均随时熔毁,绝不迁就。因此,“袁大头”一进入市场,就信用昭著,深受商民欢迎。曾为袁世凯总理财政的梁士诒回忆,TJ造币总厂开铸“袁大头”后的最初九个月,每日铸造量达30万元,使得“袁大头”迅速流通开来。此外,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经与SH钱业公会协商,于1915年8月1日取消洋厘之“龙洋”行市,代以新币“袁大头”,于是“袁大头”通用范围由北方而扩展到南方。1919年7月5日SH钱业公会又取消“鹰洋”行市,“鹰洋”势力被彻底废除,“袁大头”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全国通用且为中外商界所认可的唯一主币。

1927年北伐胜利之后,国民政府下令停铸“袁大头”银元,改铸总理新币,俗称“孙头”(或称“船币”)。此后国内就通行“袁大头”和“孙头”两种银元,其成色基本相同,可以通用。

“袁大头”在中国货币史上的出现,是银元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多年铸造,“袁大头”数量增多,流通渐广,虽僻处边陬,也有其踪迹。到1920年3月,TJ造币总厂及各分厂大约共计铸成“袁大头”银元三亿八千多万元,另外还铸成一些五角新银辅币。“袁大头”银元的通行将“鹰洋”、“龙洋”渐渐从市面挤出,促进了银元的统一,为“废两改元”准备了条件,是我国近代货币史上划时代的成就,在近代中国货币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

最新小说: 开局看见属性,全属性系统激活! 我以灵山镇世间 开局觉醒最强因果系统 玄幻:我,妖孽流天命师尊 穿越末世:我肆意妄为 现代世界的武道人仙 域仙陆 命途轶闻 庸仙人 穿越西游之我是金箍棒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