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青春校园 > 北纬三十度游记 > 第十三部 第十七章 第五节 285

第十三部 第十七章 第五节 285(1 / 2)

?第十三部第十七章

第五节(285)

五山龛窟雕镂大足石刻之乡

千手观音浓显华夏宗教经典

总部下达了紧急通知,北纬三十度环球科考队员,务必于四月二十日前抵达成都,做好一年来各自的汇报材料准备,准时参加环球科考一周年庆典。张翰东接到通知后,便直接给二分队王自治挂电话,说:“明天我们在龙港镇西南25公里的石篆山景点会齐,在西进成都。”接着,王自治一行从合川县进入大足县龙港镇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

大足县位于重庆西部,古号称“海棠香国”。大足县始创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大足县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是以大足、潼南、铜梁、璧山为范围,在此地可以欣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是表现唐末、宋初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并陈,犹以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其规模之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足,并与敦煌齐名。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县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五山”摩崖造像,是大足县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并具有前期各代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王自治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大足县城龙港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这里海拔527.83米。据向导介绍,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的山岩上刻遍了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幅雕像360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最为著名。

宝顶山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即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在重点保护范围53.30公顷内,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山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由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摩崖左下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牧牛图、柳本尊正觉相等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和十恶罪报图、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等。

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佛像共长31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刻半身卧佛。其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柔美圆滑。曲眉丰颊的面容和硕壮丰满的躯体,显示出一种典雅、雄浑的神韵和恢弘的气势。按照佛经的说法,它应该叫《释迦涅槃圣迹图》。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指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宝顶造像中更为突出的《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似孔雀开屏般地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重重叠叠,扭曲蜿蜒,犹如四面喷射的火舌,又似如无数条狂舞的金蛇,有妖异的奇美,让人情不自禁地被牵动和蛊惑,使人们顿时想到的只是磕头或膜拜。但《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都被雕得纤美细柔;每一只相同的手中,拿着各不相同的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大足石刻是在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史无空前的境地。例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的一个主题,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刻划得惟妙惟肖,生动、细腻,并刻有文字说明,游人观看到这些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画。

再如《释迦降生图》,使游人观后颇具有趣味。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位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大家纳闷,水从何来呢?原来在这片壁崖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这样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古代的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古人这种独具匠心,不能不使科学家和游客们钦佩。

大足石刻尤其是把佛、释、道三家的教义,阐释得生动有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被刻在石头上,成为一部通俗立体的教科书,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贡献。宝顶山龛窟的大足石刻,在风格上与北山石刻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由一组一组地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教故事,不仅其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牧牛图》,以牧歌似的“牧牛道场”,就是最为精彩的一例。《牧牛道场》是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似的石刻,所表现的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儿和牧童在驯服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被刻得非常真切、生动。

宝顶山的石刻还有一个值得介绍的特点:它是先通过通盘规划和设计以后,先雕刻出小样,作为蓝图,然后再扩大雕刻。就像现在盖房子先做出模型一样,这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总之,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应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宋代各阶层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既浓缩了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的历史生活画卷,又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长期发展,直至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所以,无论从大足石刻的规模、造诣、内容和意义上看,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并由此翻开了中国在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在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页。

王自治又率领二分队队员们来到了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石马镇石门村。因其山是由两块巨石夹峙如门,故被称为石门山。这里海拔374.1米,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几位工匠师的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造像分布于石门山、陈家岩两地,造像开凿于北宋(公元1094~1151)年间。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犹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二号玉皇大帝龛,它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陋,却张目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显得格外夸张。

第七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十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其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

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等,尤其以第六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在石门山巅其沿岩造像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处,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小说: 天灾降临,我在海洋求生当大佬 我在游戏世界抓凶手 人在高武,无敌从提前登录开始! 顶流别慌:傲娇大小姐是玄学真大佬 阴间直播:不打赏?我揍你先人 快穿:修仙大佬在各位面杀疯了 重生大齐,我屡破奇案 我,区区扎纸匠,你却让我办大案 规则怪谈:花火在怪谈里欢愉 末世天灾,抢艘航母当基地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