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新三国终结者 > 九、中国异族及其国家 二

九、中国异族及其国家 二(1 / 2)

?大月氏

古西北民族族名。公元一世纪曾建立贵霜王国。最初游牧于敦煌、祁连山之间。后败于匈奴,迁新疆伊犁河流域以西,再后曹匈奴乌孙攻击又迁大夏(今阿姆河上游),大夏统治者南逃,大月氏建国,以蓝氏城为王庭(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封五翖(xi)候国。五翖(xi)候国为贵霜、休密、双靡、翖(音西)顿、都密,后贵霜兼并共他四部建立贵霜王国、首领丘却就。二世纪初成为北起花剌子模南至文迪亚横跨中亚和印度半岛的一个大国,首都在布路沙布罗(即富楼沙今名白沙瓦)。迦赋色迦王在位时,崇尚佛教、商业发达,远与西汉罗马帝国相交通。汉王朝仍称之为大月氏。三世纪时分裂,五世纪时为(口厌)哒所灭。其族属众说不一,未定,贵霜王朝灭亡后,大月氏人逐渐与本地土著融合,成为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一个民族。

小月氏

古西北民族名。是未西迁进入祁连山南山的一部份大月氏人。汉武帝时出山与汉人杂居,分为七个大种,住在湟中令居一带的称“湟中月氏胡”,另有一部居张掖的称“义从胡”,后融入羌族,语言服饰均与羌人相似。五代十国时曾建立仲云国,后为西州回鹘统管,北宋时又称大众熨小众熨。

乌孙

古西域族名,国名,其民多为大月氏种和塞种,最初活动在敦煌、祁连山之间,后被大月氏逐至匈奴。匈奴破月氏后,月氏又西击塞种、塞王南迁,乌孙又联匈奴攻月氏,月氏又西迁大夏,掠月氏余众遂居月氏地,后强盛不再服属匈奴。汉文帝后元三年(前一六一年),西迁至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之间,都赤谷城(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伊塞克湖东南伊什提克)。据《汉书?西域传》载:乌孙东去长安八千九百里,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千八百人。相、太禄左右大将二人,候三人,大将、都尉各一人,大监二人,大吏一人,舍中大吏二人,骑君一人。地荞平、多雨、寒……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大宛接,南与城郭诸国接。居民以游牧为生。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张骞使乌孙,说服乌孙与汉攻匈奴,匈奴闻乌孙与汉通怒欲击之。乌孙闻汉与大宛、月氏往来不绝,亦恐,乃遣使献马向汉通好,并求婚,武帝允之。先后遣宗室女细君,解忧公主嫁乌孙王,宣帝本始二年至三年(公元前七十二年至七十一年),双方共同出兵二十万大破匈奴,更立其外孙(解忧公主之子)元贵靡为大昆莫(弥),派长乐候常惠屯赤谷,属西域都护府统管。东汉衰落后,乌孙与汉关系日渐疏远。南北朝时,受柔然攻击被迫西迁葱岭北,与北魏关系密切。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九三八年),遣使入贡,后渐与邻族融合。近代哈萨克民族中尚有乌孙部落。乌孙本是匈奴的一支,有说是迁入西域之白种人,民皆深目高鼻,青眼赤须,其实是乌孙民众中多为大月氏和塞种人,而其统治层可能仍属北狄系统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不然乌孙被大月氏攻击,逃匈奴,匈奴也不会收留乌孙,更不会助乌孙反击大月氏。

秦汉时的西域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域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就狭义说,则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从公元前三至二世纪起,东方各族——匈奴人、塞种人、大月氏人以及乌孙人陆续向西方大规模迁移,都是通过西域去的,西域是历史上与中西文化交通的走廊,又是各游牧民族角逐的场所,并先后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大小王国。

就狭义西域的地理形势而言,天山以南是四周高山环绕的一个大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东有祁连山,西有葱岭。只有在东北有一个缺口,通过蒙古高原和甘肃西北部。这个盆地,东西约长二千八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汉时,这个地区已变成一望无际的沙漠。发源于四周高山的许多河流,都注于大沙漠之中,于阗河与葱岭河汇合成一条自西向东的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今罗布淖尔)由于有塔里木河无数支流的灌溉,因此,沙漠中又有许多肥美的绿州,适宜于畜牧和农耕。

秦汉时代居住在这里的一些原始部落,zhan有沙漠中一块块绿洲,他们在这里建筑城廓,逐渐形成了许多号称“国”的小城邦。在大沙漠以南,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有条通道至莎车,约有十八“国”,总称“南道诸国”。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山间间,也有一些小“国”,总称“葱岭诸国”。在沙漠以北,自疏勒沿天山南路东行至狐胡,亦有十几个小“国”,总称“北道诸国”。沙漠南北诸国均以种植、畜牧为主,有城廓庐舍,故统称“城廓诸国”。“葱岭诸国”,由于耕种面积小,一般都过着随畜迁徙的游牧生活,天山以北,一直延展到西北利亚的极南边,都是高山深谷,其间有些小河和湖泊,是山岳地带。在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有块很大的平原,即准葛尔盆地,气候湿润,水草肥美,最适宜于畜牧。汉初,分布在这里的小“国”,统称“山后诸国”。一个时期,天山南北诸国均为匈奴征服受其奴役。

大体上,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的各小国如西夜蒲犁、依耐、无雷……等。居民大都属羌、氐种;而疏勒以之北基本上为塞种、塞种人被大月氏逐出后一部南下建立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其余残部逃至疏勒西北建立休循,捐毒……等小国。而乌孙居民中,既有塞种又有大月氏种。在大沙漠以北的“北道诸国”,其居民多系原始的蒙古种。至于天山以北的诸国,既有原始的蒙古种,也有塞种人,也有羌族,其中大者如车师、乌孙。车师地肥美,有城廓田畜,乌孙地莽平,不田作,随畜逐水草,俗与匈奴同。

汉时,西域(指狭义的两域),大小共有五十余国,据《汉书?西域传》的记载,西域至孝武时(汉武帝)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到哀帝,平帝时又分割为五十五国,实际上康居、大月氏、罽宾、乌弋等国是不在内的。

现分别记述如下:

南道十国

婼羌

古西域族名,国名。是西域南道中离汉族最近的一个游牧民族国。《汉书?西域传》载:“出阳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南湖镇破城子),自近者始,曰婼羌。王号去胡来,去阳关千八百里,去长安六千三百里。辟在西南,不当道。有户四百五十,口千七百五十,胜兵五百人。西与且末接。随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西北至鄯善,乃当道”。

羌是羌族之一部分,分布区为今可可西里山以北和阿尔金山以南的阿其克勒和阿雅格库木库勒地区,这一地区有两个大湖和众多河流,便于游牧。

鄯善

古西域国名。《汉书?鄯善国》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圩泥城(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千一百,胜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辅国候,却胡候、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北去都护治所千七百八十里,至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胡桐、白草,民随畜逐水草,有驴马,多橐驼,能作兵,与婼羌同。鄯善即楼兰,楼兰的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冒顿单于遗汉朝书,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故已经有了完备的官制《史记?大宛列传》中有楼兰,而《汉书?西域传》有鄯善无楼兰,也可证明鄯善早期是称楼兰的。汉元封三年(公元前一0八年),楼兰内附,元凤四年(前七十七年)立尉屠耆为王,改楼兰为鄯善。东汉时其王多次遣子入侍。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封其王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属前秦,南北朝时,属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四四八年),北魏任韩拔为“西戎校尉鄯善王”镇守其地。隋大业五年(公元六0九年)设鄯其郡。

鄯善(楼兰)的族属与婼羌不同,其中还有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民族。近代在楼兰古遗址发现的楼兰女尸,深目高鼻,被称为“楼兰美女”进一步证明楼兰国中有白种,楼兰、鄯善也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

且末

古西域国名。《汉书?西域传?且末国》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去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户二百三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二十。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五十八里,北接尉犁(今博斯腾湖西岸),南至小宛(今喀喇米兰河东北部地区),可三日行,有葡萄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且末国在今婼羌县西南之且末县,县末城在今且末县城西南。

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从且末国开始,便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国,故《汉书?西域传》又载:“鄯善当汉道要冲,西通且末七百二十里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可见受汉文化影响很大,在城廓诸国中只有译长一职。像龟兹那样地处交通要道的国家,竟设有译长四人。

小宛

古西域国名。《汉书?小宛国传》载:王治圩零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户百五十,口千五十,胜兵二百人。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五百五十八里,东与婼羌接,辟南不当道。小宛国在今且末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由于其南为可可西里山,所以比较偏僻。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古塞种人,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之民族。

精绝

古西域国名。《汉书?精绝国传》载:“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有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精绝也是以定居农耕为本的国家、同为塞种,位于龟兹,渠犁之南,东接且末,西界扜弥。东汉明帝间(公元五十八——七十五年),为鄯善所并。

代表精绝文化的遗址是民丰遗址(在今新疆民丰县北三百里的塔克拉马干大沙漠中),遗址中发现的诸多文物证明,精绝国为塞种定居民族。自西汉至两晋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府管辖。大约在三世纪后期,因流沙南移其国不久消失。

戎卢

古西域国名。《汉书?戎卢国传》载:“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府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东与小宛、南与婼羌(此处有误,应再东与婼羌)接,西与渠勒接,辟南不当道。”戎卢的分布地在今新疆民丰县正南,尼雅河上游地区,为定居农业民族,属塞种。

扜弥

古西域国名。又名枸弥,扜罕、宁弥。《汉书?迂弥国传》载:“扜弥国,王治扜弥城。去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千,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五百五十三里,南与渠勒,东北与龟兹,西北与姑墨接,西通于阗三百九十里。”扜弥国在西域南道十国中人数最多,对外交往也较多,故有译长两人。其分布地在今民丰县正西的于田县,而扜弥城又在于田东北。西汉时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管辖,东汉阳嘉四年(公元一三二年),敦煌太守立前王宗族成国为拘弥王,嘉平四年(一七五年),戊已校尉西域长史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三国时属魏,后附于寘。

渠勒

古西域国名。《汉书?渠勒国》载:“渠勒国,王治鞬都城,去长安九千四百五十里。户三百一十,口二千一百七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八百五十二里,东与戎卢北与扜弥接。渠勒在今于田南地在克里雅河上游,昆仓山麓,文中提到、西与婼羌接有误。婼羌地处最东,不可能接。

于阗

古西域国名。《汉书?于阗国传》载:“于阗国,王治西城。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户三千三百,口万九千三百,胜兵二千四百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骑群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东北至都护治所三千九百四十七里,南与婼羌接,北与姑墨接。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今罗布泊),河源出焉。多玉石。”西城在今和田县南,于田河上游的喀拉喀什河和玉龙喀什河之间。东城在今和田正东的玉龙喀什河东岸。南与婼羌接也有误。于阗地域较广,南至昆仑山,北至塔里木盆地中部,东于田、西皮山,于田河从中流过。于阗汉时在扜弥国境内。为扜弥属国,后强盛,并扜弥。居民从事农牧,多桑麻,产美玉,丝绸、地毯。有文字。西汉时传入佛教,北宋时改信伊斯兰教。张骞通西域后,属西域都护。东汉初为莎车所并。至广德王时击灭莎车,势力强大。和帝永元六年(九十四年),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击败焉耆,后又灭东黑汗。西晋时封其王为亲晋于阗王。南北朝时属北魏,唐时在其地置毗沙都督府,归安西都护管辖。后晋天福三年(公元九三八年),封其王李圣天为“大宝于阗王”。北宋时为回鹘黑汗所并。旧名于阗县,今名和田县。于田为白种和突厥之混合种。有说其先仍为塞种,操伊朗语之“胡人”。于阗有自己的文字。

莎车

古西域国名。《汉书?莎车国传》载:“莎车国,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七百四十六里,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铁山,出青玉。”莎车国在今叶尔羌河中游地区,莎车城即今莎车。是西域南道最西的一个国家,是要冲之地,相比之下,国力较强盛,对外交往也较多,莎东与汉朝关系十分密切,曾以王子质于汉。三国时属魏。附于疏勒,南北朝时称渠莎。

北道十二国

狐胡

古西域国名。《汉书?狐胡国传》载:“狐胡国,王治车师柳谷。去长安八千二百里,户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到都护治所千一百四十七里,至焉耆七百七十里。”是西域城廓诸国人数较少的一个小国。柳谷在今乌鲁木齐东南,吐鲁番西北。文中说西至都护府有误,应为西南至都护府。因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在今轮台县东部野云沟)。

山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山国传》载:“山国,去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户四百五十,口五千。到焉耆百六十里,西到危须二百六十里,东南与鄯善、且末接。”山国的地域范围,在今博斯腾湖东南,王城所在不详。故颜师古注曰:“常在山下居,不为城治也。”因名山国。文中载西至危须二百六十里有误,应为西北至危须二百六十里。因为危须在博斯腾湖以北。其国所需谷物均依赖危须和焉耆。

危须

古西域国名。《汉书?危须国传》载:“危须国?王治危须城。去长安七千二百九十里,户七百,口四千九百,胜兵二千人。击胡候、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击胡君、译长各一人。西至都护治所五百里,至焉耆百里。”危须地域在博斯腾湖北岸,治所在今焉耆*自治县东北之和颐。

焉耆

古西域国名。《汉书?焉耆国传》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候,却胡候、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焉耆的分布区较为集中。在博斯腾湖西北岸,今焉耆*自治县为其治所。由于紧*博斯腾湖,故多鱼。文中提到北与乌孙接有误,当为西北与乌孙接。焉耆原名焉支(属大日氏乌绎部)、作乌耆,乌缠、阿耆尼。《西游记》中称乌鸡国。国内有九城。辖地包括今焉耆、库尔勒,和顾、尉犁一带。居民从事农业、渔业、畜牧。有文字。初属匈奴,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六十年),属西汉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九十四年),班超击破之,又内附。北魏时,一度属北魏与北周亦有往来。唐初附西突厥,后属唐,为唐羁縻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现为新疆焉耆*自治县。

尉犁

古西域国名。《汉书?尉犁国传》载:“尉犁国,王治尉犁城。去长安六千七百五十里。户千二百,口九千六百。尉犁候、安世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至都护治所三百里,南也鄯善、且末接。”尉犁在今博斯腾湖西南。文中说南与鄯善接有误,应为东南与鄯善接。

渠犁

古西域国名。《汉书?渠犁传》载:“犁国,王治渠犁城。都尉一人,户百三十,口千四百八十。胜兵百五十人,东北与渠犁、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西有河、至龟兹五百八十里。”渠犁,在今库尔勒市,孔雀河从其西流过。文中的东南与且末,南与精绝接有误,应为南与且末,西南与精绝接。

乌垒

古西域国名。《汉书?乌垒传》载:“乌垒,户一十,口千二百,胜兵三百。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都护府同治。其南三百三十里至渠犁。”乌垒在今轮台县东北,是当时汉西域都护的治所。人口很少,户口有误,但地理位置很重要,处在西域的中心,其南至渠犁有误,应为东南至渠犁。户一十,也有误。

龟兹

古西域国名。《汉书?龟兹传》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大都尉丞,辅国候、安国候、击胡候、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南通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铁,铸铅。”

龟兹是西域城廓诸国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所建大国。从政权建设角度看,职官制度较完备。其治所在今库车。北有天山流下的雪水,南有塔里木河,农业相当发达。龟兹又名鸠兹、屈茨、归兹、屈支、丘兹等。梵名苏伐勃駃,意为金花。其民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冶炼、酿酒业也比较发达。有文字,擅长音乐舞蹈。东汉初传入佛教。魏晋后盛行。汉时属西域都护府。宣帝时其王降宾娶汉宗室解优公主女,与公主同入朝,学习汉制,行于辖境。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时,立龟兹侍子白霸为王,三国时属魏,晋太康中,其王遣子入侍。东晋时,前秦将吕光伐龟兹立王弟帛震为王。其时,高僧鸠摩罗什和声振长安的琴师苏祗婆均为龟兹人。至北周时,其王仍遣使向北周朝贡。

姑墨

古西域国名。《汉书?姑墨国传》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辅国候、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铜、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姑墨的分布地区为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时属西域长史府。南北朝时属魏,附于龟兹。称姑墨,又称亟墨,唐时称跋禄迦,于其地置姑墨州,属龟兹都督府。

温宿

古西域国名。《汉书?温宿国传》载:“温宿国?王治温宿城。去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户二千二百,口八千四百,胜兵千五百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三百八十里,西至尉头三百里,北至鸟孙赤谷城六百一十里。土地物产与鄯善诸国同。”温宿的分布地区在今托什干河东南,治所即今之乌什。王莽时西域动荡,姑墨王杀温宿王,兼并了温宿。

尉头

古西域国名。《汉书?尉头国传》载:“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类乌孙”。尉头是西域北道十二国中的游牧民族。与乌孙,匈奴有近亲关系。由于是游牧民族,故王治也无定处。其分布地在今托什干河中游以南地区。

疏勒

古西域国名。《汉书?疏勒国传》载:“疏勒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候、击胡候、辅国候、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二千二百一十里,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疏勒的分布地为今喀什噶尔河中游,治所即今日之喀什市,经济较为发达,是一个商业城市,地处西域北道之交通要冲,国内有大城十二,小城数十。文中说南至莎车有误,应为东南至莎车。魏晋时受突厥控制。疏勒,唐称佉沙、又称迦师祗离。居民从事农业、精工艺、开采铜铁,有文字、城廓。汉时属西域都护府。其后为莎车于阗所并。

疏勒在西域南北道的城廓诸国中,除尉头婼羌几个国家外,大都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塞种,与匈奴乌孙有别。故《汉书?西域传》载:“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廓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

天山以北诸国

蒲类

古西域国名。《汉书?蒲类国传》载:“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去长安八千三百六十里,户三百二十五,口二千三十二,胜兵七百九十九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三百八十七里。”蒲类为山北诸行国最东边之国,东北面与匈奴接,其地域范围略当今巴里坤湖东南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蒲类初受匈奴奴役匈奴徙其民六千余口至匈奴右部阿恶地,国号阿恶国。余众逃亡大山间,才得保存了蒲类国的称号。以后阿恶属姑师,汉破姑师后,分置车师前,后国,蒲类前,后国等八国。东汉时,蒲类国尚存,当时还有一些移支国人入居蒲类。后来,先后属鲜卑、突厥。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七十四年)窦固追击匈奴王呼衍至蒲类海。

蒲类后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蒲类后国传》载:“蒲类后国,王去长安八千六百三十里,户一百,口千七十,胜兵三百三十人。辅国候、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蒲类后国人数较少,且游牧无定居之所,故王无治所。其地域范围为今巴里坤湖西至木垒哈萨克自治州之间。北面与匈奴为邻。

车师前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车师前国传》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辅国候、安国候、左右将、都尉、归汉都尉、车师君、通善君、乡善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八百七十里,至焉耆八百三十五里。”车师前国的分布地区为今吐鲁番地区,交河城在吐鲁番东南。车师原名姑师。汉元初元年(公元前四十八年),分其地为前、后两部,皆属西域都护府。前部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县西交河城遗址),后部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县南山中)。汉设戊已校尉屯车师前王庭,东汉班勇任西域长史时,屯前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国时魏戊已校尉居前部高昌(今吐鲁番县东南高昌古城遗址),车师后部王治赖城,受魏封号“大都尉”。晋代皆属西域戊已校尉。南北朝时,前部属北魏,因遭北凉攻击,公元四五0年西迁焉耆东部地区。汉初,匈奴的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塔里木盆地北缘诸国,匈奴大单于置“僮仆都尉”于北道的焉耆、危须、尉犁之间,把被征服各国人民视为僮、仆、百般虐待,榨取他们的财富,统治非常严格。这些小国,在匈奴的策动下,车师、楼兰,常常劫掠汉使,遮断道路,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将王恹率轻骑破楼兰,赵破奴破姑师。以后汉军在车师一带与匈奴交战,匈奴在宣帝时分裂,日逐王于神爵二年归汉。匈奴设在西域的“僮仆都尉”遂废。汉于其地设“西域都护”治乌垒城,诸国完全臣属于汉,天山南北“丝绸之路”完全打通。

车师后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车师后国传》载:“车师后国,王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里,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击胡候、左右将、左右都尉、道民君、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三十七里。”车师后国的地域,在今博格多山脉北麓至奇台西南,务涂谷在二者之间。

车师都尉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车师都尉国传》载:“车师都尉国,户四十,口三百三十三、胜兵八十四人。”看来车师都尉国是西域中人口较少的国家。但由于其地理位置重要,东汉戎已校尉曾居于此,治所在高昌壁(今吐鲁番东南,戈丁湖北、鄯善西)。

车师后城长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车师后城长国传》载:“车师后城长国,户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胜兵二百六十人。”车师后城长国的分布地区在今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绿洲,治所在今奇台县西北。

郁立师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郁立师国传》载:“郁立师国,王治内咄谷。去长安八千八百三十里。户百九十,口千四百四十五,胜兵三百三十一人。辅国候、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与车师后城长国,西与卑陆、北与匈奴接。”郁立师在今准噶尔盆地东南边缘,与匈奴有密切关系。

卑陆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卑陆国传》载:“卑陆国,王治在天山东乾当国。去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户二百二十七、口千三百八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二百八十七里。”卑陆国分布地区为今准噶尔盆地南缘,至乌鲁木齐市东南一带。治所乾当国,在今甘河子一带。

卑陆后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卑陆后国传》载:“卑陆后国,王治番渠类谷。去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户四百六十二,口一千一百三十七,胜兵四百二十二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将二人。东与郁立师、北与匈奴、西与劫国、南与车师接。”卑陆后国在卑陆西,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番渠类谷可能在今九运街附近。

劫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劫国传》载:“劫国、王治天山东丹渠谷,去长安八千五百七十里。户九十九,口五百,胜兵百一十五人。辅国候、都尉、译长各一人。”劫国在卑陆后国西,治所丹渠谷在今乌鲁木齐市东北的阜康县境。

单桓国

古西域国名。《汉书?单桓国传》载:“单桓国,去长安八千七百七十里,户二十七,口百九十四,胜兵四十五人。辅国候、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单桓国人口最少,分布在劫国西南,今乌鲁木齐市西北郊。

东且弥

古西域国名。《汉书?东且弥国传》载:“东且弥国,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去长安八千二百五十里。户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胜兵五百七十二人。东且弥候、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且弥国地在今乌鲁木齐市市内。

西且弥

古西域国名。《汉书?西且弥国传》载:“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户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胜兵七百三十八人。西且弥候、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西且弥国在今乌鲁木齐市西北昌吉县一带。

乌贪訾离

古西域国名。《汉书?乌贪訾离国传》载:“乌贪訾离国、王治于娄谷。去长安万三百八十里。户四十一,口二百三十一,胜兵五十七人。辅国候、左右都尉各一人。东与单桓、南与且弥、西与乌孙接。”乌贪訾离是天山北诸国中除乌孙外最北边的一个小国,分布在今乌鲁木齐西北的玛纳斯。

天山北道诸国的族属,历史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但其生产、生活方式,与匈奴、乌孙大体相同,可能与匈奴、乌孙有近亲关系,但也不排除夹杂一些塞种、大月氏人在内。这些小国都是以游牧为主的行国。

西域葱岭诸国

最新小说: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 归藏 万历小捕快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边的月亮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