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异形物语 > 早期的科幻电影

早期的科幻电影(2 / 2)

导演:TerryGilliam

编剧:DavidPeoples,JanetPeoples

演员:BruceWillis,MadeleineStowe,BradPitt

上映时间:1995

改编自ChrisMarker的1962年拍摄的短片《防波堤》。

故事:象很多时间旅行的故事一样,这部电影开始就展示了一个交织着历史和未来的谜语。1997年,地球被一种不知名病毒袭击,上亿的人死去,而地球表面已经无法生存。30年后,住在费城地下的研究者发现病毒是一个名叫“十二猴子军团”的地下组织故意传播的。死刑犯詹姆斯.科尔被挑选进行一次时间旅行,回到1996年,找出那个组织和病毒的来源。科尔接受了这个安排,因为他的记忆里一直有一个画面反复出现:当他还是个孩子时,一个男子在他面前被射杀。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总会想起这个画面。

第一次实验,科尔被错误地送回了1990年,他被当作疯子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儿,他碰到了同室的杰弗瑞.吉因斯(后来“十二猴子军团”的首领)。而一个心理学家凯瑟琳.瑞里坚持说她在什么地方看见过科尔……

经过几次时间旅行,科尔发现病毒学家的儿子杰弗瑞.吉因斯就是病毒的来源。时间的交错和世界末日的阴影使他慢慢相信心理学家凯瑟琳说的他的时间旅行只是幻觉。但无可辩驳的证据使他们终于意识到一切都是真实的。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好象没有人能够改变什么。科尔在被射杀的前一刻,看到了童年的自己,也终于明白了自己记忆中的秘密。

要艺术还是要视觉奇迹,往往也是科幻片编导需要调和的两个动力。毕竟许多观众看科幻片,为的就是欣赏其中的视觉奇迹。在《彗星撞地球》一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种动力的调和。全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多少特技画面,一直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讲述大灾难前人类社会的各种反应,让灾难成为试验,激发出个人在平时难以表现的内心世界。情节和人物塑造都臻上乘。在结尾处,编导还是制造了前所未有的银幕奇观:几百英尺高的海浪冲上大陆,灌满内地的山川平原。没有结尾几分钟的镜头,《彗星撞地球》算不上是一部科幻片。而没有前面的大部分情节,《彗星撞地球》也算不上一部有艺术水准的科幻片。相比之下,同题材的《世界末日》被制作成惊险样式的影片,自始致终地保持着快节奏。

《骇客帝国》

1999年出现的《矩阵》(通常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给二十世纪的科幻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这部获得奥斯卡多种奖项的影片除了惊人的数码特技外,其思想内涵也是高超的。异化这个主题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达到令人不寒而的程度。影片结尾处,世界在主人公的眼里还原为流动的数字,带给观众的是深厚的宗教般的开悟体验。

科幻电影之所以在美国开辟了高科技时代,并不单单是美国的技术优势和金钱使然。对电影真实性的追求应该是更重要的动力。让观众把奇迹当作奇迹,和让观众把奇迹当成现实的东西来接受,这是从低到高两种层次的电影表现手法。2000年年底,笔者旁听鲁讯文学院的一堂影视文学课时,曾听主演人刘一兵先生说过一句话:在银幕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有什么是不可信的。这应该说是整个电影的艺术追求,当然也是科幻电影这个片种的艺术追求。美国科幻片的编导们持之以恒地力求将‘不可能‘变为‘很可信‘,这才是那些眼花潦乱的特技技术得以发明出来的动力所在。

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科幻电影代替了科幻图书,成为科幻艺术的主流媒体。直观的科幻电影配上简单的字幕,可以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为不同文化的人们所欣赏。现在我们走进街边任何一家音像制品商店,都能很方便地找到这个时代的美国著名科幻电影的光盘。如果哪家商店没有这方面的存货,会被认为是品种不全。而即使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只有到最大的书店里才能买到凡尔纳作品和卫斯理系列之外的国外科幻小说译作。

其次,自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世界各国均有科幻电影佳作产生的局面,被美国科幻电影一统天下所取代。整整二十年间,世界其它地方能达到美国科幻片水准的欧洲电影作品只有法国贝克.吕松导演的《第五元素》。对于大量观看科幻电影的爱好者来讲,这种局面也带来一种枯燥感。因为美国科幻电影毕竟有它自己的风格。只接触一种风格的科幻片,慢慢就会觉得乏味。

除了高科技之外,八十年代仍然处在冷战的高潮之中。以此为题材的影片也拥有大量观众。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影片就是《红色黎明》和《翌日》。《红色黎明》是一部低成本影片,讲的是苏联入侵美国之后,在一个被苏联占领的小镇上,一批美国青年进行游击战的故事。整部影片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情节极不合理,但由于题材本身的吸引力,上映时还是在美国引起轰动。1983年的《翌日》则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演铎幻想题材。将美苏核大战之后美国普通民众的悲惨处境在银幕上。该片吸引了多达一亿的美国观众。不过这些影片站在固定的意识形态背景下看问题,缺乏长远流传的可能。

世纪末另一部影片也体现了科幻电影的艺术水准,那就是《入侵脑细胞》。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将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将她杀死。当警方抓到杀手时,他已经因为发病而永远昏迷。警方请心理学家运用先进技术,进入杀手的梦境,寻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点。这部电影的意识流色彩非常强烈。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意识流本来以非理性为逻辑出发点,而这部过半时间由意识流画面组成的影片,出发点却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技术。这也是科幻艺术特殊表现力的体现。

(4)上海交大江晓原教授的科幻电影评论

电视:可怕的奇迹和前景

——《***救兵》.《西蒙妮》.《过关斩将》

江晓原

哲学家波普尔(KarlPopper),十多年前就对电视发表过直言不讳的傥论,下面是特别耸人听闻的几句:

“电视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可遏制的力量,……这跟民主体系中‘所有权力都该有所节制’的原则背道而驰。”

“电视和它带来的恶果,加速了人类道德的没落。”

“一般人难道会坐视电视释放出来的‘反文明’讯息而无动于衷吗?”

波普尔对电视的忧虑,如今已经得到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共鸣,而某些科幻影片则有意无意地成为对波普尔上述傥论的图解或注释。

《***救兵》(GalaxyQuest)是一部比较平庸、不太为人注意的科幻影片,但是影片中有一个寓言式的情节十分发人深省。

影片中的故事说,美国有一部连续播出很长时间的科幻电视连续剧,讲一批正义战士在宇宙中除暴安良的故事,这个电视连续剧,一直被某个遥远星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收看着,它们——或者是他们,我到底用哪个好呢?因为这些高等智慧生物是人形的——对电视中的正义战士敬佩,热爱,崇拜,五体投地,无以复加。当它们遭到宇宙中邪恶势力的侵害,抵抗不住时,就决定向地球上的正义战士求助。它们百分之百按照那部电视连续剧中的设施,准备好了一支宇宙舰队的武器装备,然后派遣使者来到地球,找到了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一组演员,请求他们驾驶这支宇宙舰队去除暴安良,伸张正义。

令人尴尬的局面出现了——演员们当然没有本事去宇宙中除暴安良,他们竭力向外星使者们说明,他们只是“演员”,电视连续剧中那些英雄故事只是“剧情”,但是他们发现哪怕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因为那个星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根本没有这些观念!使者们悲愤地责问道:“你们那些激动人心的英雄故事,难道不是真实的历史吗?!”

最后演员们当然不得不勉强上阵,后来他们当然真的打败了宇宙中的邪恶势力,成了那个星球上的文明的救星,这都是容易想象得到的结果。而使我感到特别有价值的,就是上面那个寓言式的情节。“剧情”+“演员”,在电视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出现,最终竟能让一个远比地球人类高等的文明信以为真。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电视呢?难道没有类似的情形吗?比如那些无孔不入的广告,不是正在让我们中的许多人,象那个星球上的智慧生物一样,渐渐信以为真了吗?

如果说影片《***救兵》中是电视让人以假作真的故事,那么非常精彩的幻想影片《西蒙妮》(Simone)中,就有电视让人以无作有的故事。

一个过气的导演,依然钟情电影事业,但是那些明星的耍大牌,让他忍无可忍。有一个潦倒的电脑天才,送给导演一个软件,这个软件是他用毕生智慧开发的,可以用电脑技术在电影中模拟出一个“真实的”美女——不,事实上她比世间任何美女都更完美,她是人类心目中“理想的”美女。这个美女的名字叫西蒙妮。

自从有了这个软件,该导演拍的影片每一部都大获成功,每一部都叫好又叫座。这些影片中的女主角西蒙妮,则芳名冠于寰宇,成为红得发紫的女明星。西蒙妮更是导演的最爱,她不需片酬,不耍大牌,不发脾气,导演要她怎么表演她就怎么表演,可以百分之百地实现导演的意图。

西蒙妮成名之后,她受到全世界电影观众的热爱,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众情人。如今,没有任何人怀疑世界上是否真有西蒙妮其人,所有的人都相信该导演旗下有一个大明星、大美人西蒙妮。她甚至还成了联合国的某个亲善大使,在世界各国飞来飞去——她每到一处,全世界观众都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她抵达该地的“实况转播”。至于她的遍布全球的影迷们和她见面的要求,则总是被“西蒙妮小姐已经离开本市”、“西蒙妮小姐身体偶有不适”之类的借口推托掉。

但是,随着西蒙妮的名声如日中天,人们要求和她直接会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如此走红的美女明星,芳踪无论怎样神秘,总得让人有一两次当面见她的机会吧?这种压力逐渐使得导演感到穷于应付。有一天他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毁掉了这个软件,并郑重向世人说了真话,告诉大家西蒙妮原是一个虚拟人物。他以为这下他可以如释重负了,谁知却面临了“谋杀西蒙妮小姐”的指控!没有任何人愿意相信他的真话,他的真话被认为是为了掩盖他谋杀西蒙妮的罪行而编造出来的谎言!

最后还是导演的宝贝儿子帮他恢复了那个软件,西蒙妮再次回到银幕和电视屏幕上,他的谋杀罪名才算洗脱了。当然这样一来,他就还得将这个已经越来越吃力的游戏继续玩下去,谁也不知道最终会有什么结局。

这个同样是寓言式的故事提示我们,电视有可能被用来撒某种弥天大谎。

至于影片中那个模拟真人的技术,如今已经真的在一些电影中采用了,比如《最终幻想》(FinalFantasy)、《盖娅》(Kaena)、《诸神混乱之女神陷阱》(God&Diva)等等,尽管目前肉眼还能看出与真人表演的差别,但是看不出差别的日子恐怕很快就会到来了。

电视发展下去,可怕的前景之一,是在收视率的逼迫之下,节目越来越低俗,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影片《过关斩将》(TheRunningMan)反映的就是这种前景。

假想中的2019年,人类被一档名为“过关斩将”的电视节目迷得神魂颠倒,丧失理智。这档节目在一个广阔而封闭的、有着复杂的地形和设施的场所实况转播,内容是将一些不幸被选中的人强行投入该场所,这些人进入之后就会面临一关又一关的鬼门关——不断遭遇残酷无情而且装备精良的杀手,如果他能够击毙杀手,就进入下一关,去面对更为厉害的杀手,……如此一关一关往前闯,故名“过关斩将”。从来没有人能够闯到最后一关,所以进入杀场的不幸者总是必死无疑。

这个节目对观众的吸引力,除了观看血腥凶杀场面(类似于古罗马人观看角斗士搏命),还在于观众在每一关开始前都可以当场押注博彩,象赌马那样,以不幸者和杀手的生命来赌钱。影片中芸芸众生蜂拥押注的疯狂场面,令人触目惊心!

当然,在电影中,正义总要得到伸张的,《过关斩将》也不例外。当施瓦辛格扮演的不幸者进入杀场之后,九死一生,终于创造了奇迹,杀光了每一关的杀手,然后施瓦辛格杀向控制中心,将运作这档罪恶节目的娱乐公司老板及其帮凶尽数击毙,从形式上完成了又一个除暴安良的英雄故事。

也许影片编剧和导演的意图,就是要借助这个虚构的故事,将电视节目的低俗化想象到极致?象“过关斩将”这样的电视节目,不正是波普尔所说的“反文明讯息”吗?不正是“加速了人类道德的没落”吗?载2004年12月29日《中华读书报》

;

最新小说: 影视:我,北齐战无名! 综武,人在大庆,开局召唤李淳罡 足球之开局百鸟朝凤,我无敌了! 抗战:战绩万倍返还,全球MVP 人在大庆悟性逆天,师姐海棠朵朵 网王:称霸网坛,开局悟性逆天 办公室放狙击枪,关你侯亮平屁事 崩铁:盘点二创名场面,角色破防 霍格沃茨:开局承认自己是食死徒 终极:在网上发武学,异能界疯了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