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异形物语 > 有多少外星文明可以接触?

有多少外星文明可以接触?(1 / 1)

?——影片《接触》之前世今生

关于地球人类与外星人之间交往的幻想,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早在1898年,威尔斯(H.G.Wells)就创作了小说《星际战争》(TheWaroftheWorlds,中译名有《大战火星人》等),可算最早的版本之一,小说描述火星人入侵地球,锐不可挡,要不是它们最后意外地死于地球上的细菌,地球被征服已经无可避免。《星际战争》后来当然被搬上了银幕,拍成同名电影,但因年代较早(1953年),手法老旧,今天看来已经缺乏吸引力。再往后,假想外星文明攻击人类、入侵地球的幻想电影层出不穷,比如《独立日》(IndependenceDay,中文名有时译作《天煞》)之类,那就场面浩大,气势恢宏了。

与文学家的幻想不同,科学家要“玩真的”——他们一直在想方设法和外星人接触。

要接触当然只能做两件事情:一、向外星人发送我们的信息;二、设法接收外星人的信息——即使不是发送给我们的。

在这两件事情上,美国科学家卡尔•萨根(CarlSagan)都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

第一件事情,萨根曾参与过“水手9号”、“先驱者”系列、“旅行者”系列等著名的宇宙飞船探索计划,他和德雷克(FrankDrake)设计了那张著名的“地球人名片”——镀金的铝质金属牌,上面用图形表示了地球在银河系中的方位、太阳和它的九大行星、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的分子结构,以及地球上男人和女人的形象。1972年3月2日和1973年4月5日,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探测器上都携带了这张“名片”。

第二件事情,则总是和德雷克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960年,德雷克开始实施使用26米直径的射电望远镜探索外星文明的计划——他命名为“Ozma计划”,这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SETI行动(SearchforExtra-TerrestrialIntelligence,即“地外文明探索”)。当时他认为已经检测到了外星文明的无线电信号,但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军方进行秘密军事试验发出的。

在第二件事情上,萨根也不甘人后。他打算撰写一部以SETI为主题的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他为这部小说准备了一份写作计划,1980年12月5日这天,分送9家出版社进行投标,结果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以预付200万美元稿费的出价中标。为一部尚未动笔开写的小说竟预付如此惊人的稿费,当时实属空前之举,消息传来,在萨根的天文学家同行当中引起了“强烈的情绪”——就是嫉妒。其实这是因为萨根此时已经是享有世界性声誉的天文学家,而且轰动一时的电视系列片《宇宙》又将他推上了文化名流的地位,所以出版社才会出价如此之高。

小说《接触》在签约时就被预定在1984年搬上银幕拍成电影。萨根此时已经从科学涉足文艺许久了,但在他心目中,最像样的文艺,莫过于电影——据说这与他父亲当过电影院检票员有关(想必萨根小时候沾光看了不少电影),所以他对于电影《接触》的筹拍十分投入。但是,在好莱坞制片人眼中,SETI这样的玩意儿毕竟不是那么吸引人的,和小说《接触》的惊人身价不同,《接触》的剧本到了好莱坞却成了流浪儿——从一个制片人手上转到另一个制片人手上,转眼十几年就过去了。直到1997年夏天,电影《接触》(中译名有时称为《超时空接触》)才终于举行了首映式。影片由萨根编剧、泽米吉斯(R.Zemeckis)导演、朱迪•福斯特(JodieFoster)主演。

《接触》中的女主角艾博士,其实就是萨根自己的化身。她从小热爱天文学,长大后全身心投入天文学研究,研究的项目正是SETI行动——用20世纪60、70年代非常时髦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并试图解读外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和现实中的情形不同,《接触》中的SETI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她的研究小组真的接收到了外星发来的无线电信号!而且,对这些信号解读的结果表明,这是完整的技术文件,指示地球人建造一艘光速飞船(实际上是时空旅行机器,乘上它可以到达织女星)。于是美国政府花费了300亿美元将飞船造成,女主角艾博士争取到了乘坐飞船前往织女星的任务,她童年的梦想眼看就要成真……

但是,在全世界媒体众目睽睽之下,飞船在发射的瞬间却掉落下来,似乎它根本就没有被发射上去。但是,在飞船里的女主角艾博士,却已经经过了18小时的时间,到达了织女星并且又回来了。但是,她却无法让官员们相信她在飞船中的经历,她甚至将面临欺骗政府耗费300亿美元的指控。但是,人们后来发现飞船中的记录磁带上,恰好有18个小时的噪音,所以仍然准备向艾博士继续提供研究经费……。影片就是在不断的“但是”的转折中,展开着萨根编织的故事情节。

《接触》中所反映的SETI行动,至今仍在继续进行。虽然德雷克的“Ozma计划”没有获得预想的结果,但他的方案引起了其他天文学家的兴趣。后来有凤凰计划(ProjectPhoenix),它有选择地搜查200光年以内约1000个邻近的类日恒星——当然是假定这些恒星周围有可供生命生存的行星。到1999年中期,凤凰计划已观测了它名单上一半的星体,但仍未检测到地外文明信息。所以对SETI表示反对或怀疑的也大有人在,有很多科学家根本就不相信外星人的存在,在他们看来SETI当然是毫无意义的。凤凰计划现在的观测,是使用设置在波多黎各的直径305米的阿雷西博(Arecibo)射电望远镜,这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单个射电望远镜。

萨根本人就如《接触》中的艾博士那样,坚信外星文明的存在,那个估算银河系中高等文明数量的著名的“德雷克公式”,就是德雷克和萨根一起鼓捣出来的,萨根估算的结果是,银河系中“先进技术文明”的数量在100万的数量级。他还相当倾向于相信外星人曾经在古代来到过地球。特别是,萨根认定外星人会对地球人类友好,这一点他“简直像宗教信仰一样坚定不移”。《接触》当然贯彻了他的这一信念。

但是,影片《接触》删去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艾博士后来发现,在圆周率π中隐藏着宇宙的秘密,当π值到小数点后某位数时,信息代码就出现了。尽管萨根希望在电影中保留这一情节,但最后还是被割爱了。有人认为“删除这一情节,是制片人犯下的最大错误”,因为这使得这部电影“失去了智力上的深度”,无法引出与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2001:ASpaceOdyssey)相提并论的对话。

影片《接触》上映之后,当然也获得了许多好评,上座率是科幻大片《独立日》的五分之一,应该也算很不错的成绩了。然而不幸的是,萨根已经在半年前撒手人寰,他最终未能看到自己编剧的电影上映,恐怕难免抱恨终天。

火星人留守几亿年?

——电影《火星任务》背后

江晓原

一个巨大无比的人脸,神态肃穆,相貌清奇,以类似浮雕的形式浮现在火星荒凉的大地上。突然,人脸上裂开了一条整齐的缝,里面射出强光,阴差阳错降落到火星上的人类宇航员们,看得目瞪口呆。许久他们才悟出,这人脸看来是高等智慧生物的基地设施,那条明亮的缝实际上是一道门,而慢慢开启可能是邀请他们进入。在犹豫之后,他们似乎是身不由己地走了进去……

更惊人的故事情节,在宇航员们进入巨大人脸里面后展开:

那条缝在宇航员们进入之后,就无声无息地、严丝合缝地关上了,宇航员们莫非要有去无回了?高等智慧生物会怎样奈何他们?幸好,一位也许是女性的人形高等智慧生物出现了,它看起来对宇航员们并无恶意,而是借助精巧的虚拟宇宙模型,向宇航员们讲述了一部火星和地球的文明史纲要。

原来火星上的高等智慧生物——让我们姑且称它们为火星人吧——曾经发展了极为高级的文明。其高级的程度,只要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想象:火星人早已经借助大规模的恒星际航行,迁徙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系。这个故事发生于数亿年之前。这位人形高等智慧生物只是留守人员。而当火星人离开太阳系时,它们向地球播种了生命——也就是说,现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来自火星。

这就是影片《火星任务》(MissiontoMars)中的重要情节。

有内涵的幻想影片,除了想象力之外,总要从传说中汲取思想资源,这部《火星任务》也是如此。

首先是影片中的巨大人脸,明显是从以前那些神秘主义读物中关于“火星人脸”的传说得来的灵感。“火星人脸”的照片,据说最初还是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发表的,但是后来被NASA斥为“光与影的骗术”。不过仍然有许多人对这张照片大感兴趣,想从中发掘出更大的信息。按照某种传说,火星上的“人脸”和地球上的狮身人面像是有着神秘联系的。

而根据更为大胆的猜测,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曾经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一场太阳系中的灾变毁灭了火星上的文明,也基本毁灭了地球上的文明——而围绕着埃及大金字塔之类的神秘传说,则是“上一次文明”的遗迹。《火星任务》结尾处的情节,正是根据这些传说和猜测编造的。

当然,在主流科学家认可的说法中,关于“火星人”和火星上曾经有过高度文明的想法都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连火星上到底有没有水还不乏争议,迄今也几乎没有找到火星上有过生命的直接证据;火星上的大气成分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也太严酷。

不过,即使是这种相当保守正统的观点,仍然可以被科幻电影的编剧或导演用作思想资源。比如,在另一部以火星为主题的影片《红色行星》(RedPlanet)中,火星大气就已经被改造成人类可以呼吸的状况,火星上也已经有了相当高级的生命——那是一种肉食动物,可以吃得宇航员尸骨无存。

火星在我们太阳系诸行星中是非常特殊的。

在位置适当的时候,火星可以成为天空中仅次于月亮和金星的明亮天体,它以闪耀的红色吸引了古代东西方星占学家的目光。在古代中国,它被称为“荧惑”,在星占学占辞中,荧惑通常总是和凶兆联系在一起,比如“荧惑守角,忠臣诛,国政危”、“荧惑主内乱”、“荧惑者,天罚也”等等。在古代西方,它始终是战神之星——苏美尔人的Nergal,古希腊人的Ares,直到今天全世界通用的火星星名Mars,都是各自神话中的战神。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火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天体。它有时暗淡(实际上是远离太阳或地球了),有时明亮(比如“大冲”时);有时可见,有时消失(术语称为“伏”),所以它是令人困惑的。“荧惑”之名,正和这种困惑有关。而在西方,火星的运行很长时期让天文学家感到麻烦。当年开普勒的老师第谷在构造他自己的宇宙模型时,曾为火星的运动模型伤透脑筋,而稍后开普勒在他的行星运动理论研究中,突破口也正是火星,这最终导致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诞生。

自从伽利略1610年发表了他用望远镜所作的天文观测之后,火星很快成为最受望远镜亲睐的行星,随着望远镜越造越大,对火星的观测成果也越来越丰富,关于火星上的“运河”、“人脸”等等的绘图或照片,都曾经让一些人热血沸腾。而对于正统的天文学家来说,火星的地形地貌也已经被掌握得相当清晰准确了。还有一些半正统的科学家则继续他们关于“火星人”的研究。

人类今天之所以对于火星充满遐想,是有历史原因的。古人是因为它的运行和颜色,望远镜时代是因为它适宜观测(在亮度和距离上唯一能和它匹敌的金星,上面总是云遮雾障),到了行星际航行时代,它又成为行星中目前最重要的登陆目标。但是除此之外,业余天文爱好者和文学家对此也功不可没。

比如19、20世纪之交的洛韦尔,他在亚利桑纳州旗杆镇建立了一座装备精良的私人天文台,用15年时间拍下了数以千计的火星照片,在他绘制的火面图上竟有超过500条的“运河”!他后来出版了《火星和它的运河》(1906)和《作为生命居所的火星》(1908)两书,汇总他的观测成果,并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火星上有智慧生物。

文学家的作用,当首推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1898年他发表科幻小说《星际战争》(流行的中译名是《大战火星人》),于是“火星人”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意象和典故,此后以“火星人”为题材的小说和电影一直层出不穷。

在关于火星的科幻电影中,《火星任务》和《红色行星》不走“火星人入侵地球”之类的路子,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人类在探索火星过程中的问题,这样更能体现思想性,也更容易有深度。比如在《火星任务》结尾处,出现了这样的情节:就在宇航员们即将返回地球的那一刻,有一位宇航员忽然拒绝同行——他要和火星人在一起,他说这才叫“回家”——按照影片中的逻辑,既然地球上的生命都来自火星,这位宇航员这么说当然也不算错。

最后,火星上巨大的人脸碎裂了,一艘火星人的宇宙飞船腾空而起,飞向先前在虚拟模型中指示过的遥远星系,那是火星人新的家园。这时我们才看出,那位先前接待过人类宇航员的火星人,它的使命是多么浪漫——它在火星上苦苦留守了几亿年,就是为了等待生命在地球上进化出人类,然后把一位愿意与“非我族类”共处的地球人带回去。难怪它一见到三位人类宇航员就流出了眼泪。

这倒使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神仙度有缘人”的那类故事。这位被“度”往火星的人类宇航员,他在地球上的生活并不如意(影片开头专门用一段场景铺垫过),他决定和火星人在一起,一方面固然是探索的勇气,但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因为他的厌世情绪。这正是“少年盛气消磨尽,自有楼船接引来”,只是古代神仙的海上楼船,这次换成了火星人的能够进行恒星际航行的宇宙飞船。

;

最新小说: 综武:含光剑主无名,娶妻惊鲵 航海:我的船员都是日常番女主! 影视:接手美容院,宋倩狂野消费 西游:三霄自重,我只是打工的! 草民朱重八,拜见永乐大帝! 四合院:开局拿捏众禽把柄 侯亮平查我?我爷爷开国大将 木叶:我融合万物,忍界震惊 五旬老太守国,我冒充洋人杀疯了 直播众筹建星球,引发全球移民热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