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读经典谈心学 > 心之游记——唐三藏的取经梦 三

心之游记——唐三藏的取经梦 三(2 / 2)

贴门神是治标,唐太宗还想治本,他看中了据说能超度忙灵的佛教,于是下令摘日举行七七四十九日的法会。唐太宗此令一出,立刻有大臣反对,说佛教与儒家礼仪不符,无父无君。当然,又有大臣出来支持皇帝,说佛教也有其道理,三教都是为朝廷服务而已。不久,出了一条这样的法令:凡毁僧谤佛者,断其臂。

是“毁谤”,还是“实话实说”,从来都只是看当权者的态度。

主持这次法会的是玄奘,话说他自从得知父母是谁后,佛学的学问大进,很快成了有名的高僧。主持完法会后,他觉得现在皇帝支持佛教,是佛教发展的好机会,自己应该为佛教的发展尽力,而现在大唐佛教缺乏佛经,自己可以亲自到天竺取经回来,那么既有利于大唐佛教的发展,自己也会成为一代宗师。

下定决心取经的那天晚上,玄奘做了一个梦,在梦中,观音菩萨赐予他金光闪烁的袈裟、锡杖,大唐皇帝与他结拜为兄弟,并亲自送他出长安关外。第二天,他自己一个上路,不仅没有仪仗队送,更是偷偷出关,当时是唐贞观元年(627年)九月。

临行前,在法门寺内,玄奘曾与几个亲近的徒弟道别。大唐到天竺,徒弟们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路多虎豹,还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他不说话,只是以手指自己的心,几次点头。徒弟们都不解,遂问。玄奘回答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几天后,玄奘遇到一个好心的猎户刘伯钦,他送玄奘到了大唐的边界——两界山。刘伯钦告诉玄奘,两界山旧名五行山,老人家说它于王莽篡汉时从天而降的。告别了刘伯钦后,玄奘在山下休息,他想到自己再往西走就走出大唐国境了,又想到自己临行前与徒弟在法门寺的对话,他的心就在这里产生了那个斗战心魔之神——心猿,并且,这个心猿应该被压在这个山下,由自己救出来。王莽篡汉的时间是公元九年,玄装出关是在六百三十年后,那么《西游记》为什么说孙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呢?这是因为,“五百年”不是一个实际的年数,而是取《孟子》上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之意。所谓“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指道统衰微一段时间之后,必定会有“王者”担起道统。

再来看玄奘是怎么“救”心猿的。心猿说自己能出来,只要玄奘把山顶上如来的金字贴拿走就行了。这正如人的本心会被外物蒙蔽,有时蒙蔽本心的外物看似难以去除,不过只要把蒙蔽本心的关键之物除去,本心就能自己明莹光照,冲破蒙蔽。

心猿出来后,玄奘又为其起了“行者”之名。因为心固然有知,但是,正如王守仁所说,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心猿冠以行者之名,喻意的正是“知行合一”。

玄奘是个谨慎的人,在潜意识中,他要试验一下这个心猿的能力。临西行前,徒弟在法门寺内举的西行障碍,“路多虎豹”最为适合试验一下这个心猿的能力,于是,他的心中产生一只猛虎。猛虎对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他拿出金箍棒一下就打死了猛虎。

孙悟空向玄奘介绍了金箍棒的来历与神奇,又讲到自己的本事:“大之则量于宇宙,小之则摄于毫毛!变化无端,隐显莫测。”这两句话其实是形容心的,大小、隐显、变化,都不外于心,正如湛若水所说:“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

心是善的,它很神奇,却也容易迷失,孟子把迷失了的善心称作“放心”,并指出,学问之道无非是“求放心”而已。《西游记》用这样一个故事暗喻了“求放心”:

话说玄奘师徒两个遇到了六个拦路抢劫的贼人,孙悟空很快就把贼人全部打死了。师傅责怪徒弟,认为贼人罪不该死,打退他们便是了,打死就是无故伤人,打死六人,就算“老爸是李刚”也说不过去,孙悟空的做法是没有慈悲之心,做不得和尚。师父最后透露出责怪徒弟的真正原因:以后徒弟动不动就杀人,自己也会惹上麻烦。

孙悟空受不了玄奘的唠叨,火大了,便说:“你讲我做不了和尚,上不了西天,也不用这般唠叨,我回去便是了。”玄奘虽然责怪孙悟空,但是想到徒弟走了自己会更麻烦,所以是不想徒弟走的,只不过孙悟空不等玄奘表态就飞走了。玄奘是“欲寻他无处寻”,这寓意玄装遭遇“放心”(心猿走了),而希望“求放心”(心猿回来)。

这个时候,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又登场了。他化作一个老妇,送给玄奘一顶暗藏紧箍儿的嵌金花帽、棉布直裰(古代男子穿的一种交领长衣),又教玄奘“定心真言”(“紧箍咒”的别称),之后化作一道金光走了。玄奘醒目啊,他知道老妇是观音菩萨所变的,赶忙把“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多遍,直到烂熟于心。这个场景有三个暗喻:“金光”喻意玄奘灵光一闪;“定心真言”中的“定心”是相对于“放心”而言的,指心要放时把心安定下来;念“定心真言”则指求放心的行动。

话说孙悟空离开玄奘后来到东海龙宫,东海龙王劝谕他回到玄奘身边说:“你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息得成正果。”这其实就是说,在心学看来,虽然说心即理,但是如果人没有经过事上磨练,不去努力,没有下学、问、思、辨、笃行的功夫,是不能体认天理、以至成为圣人的。

大圣不愧是大圣,他知道龙王言之有理,沉吟半响不语。龙王又说:“大圣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

孙悟空想通了,说:“莫多话,老孙回去保他便了。”回去途中,孙悟空“偶遇”了观音菩萨,并对菩萨解释了自己为何离去。菩萨说:“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

王守仁把“格物”解释为“正念头”,并认为必需在事事上去正,这就是“莫错过了念头”的喻意。念头正心才正,可见,心猿的回来是正念头的结果。另外,心猿的回来说明,本心并没有离我们而去,它一直与我们在一起,只不过它被蒙蔽时好像失去一样,我们只要清醒了,有求放心的念头,心自然就收回了。

孙悟空看到嵌金花帽、棉布直裰很喜欢,玄奘说:“是我小时候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玄奘这句话说明,玄装大师也会讲大话,而且很会说;孙悟空身材是小孩子般。在陆九渊(象山)、王守仁的心学学说中,有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尊德性或致良知,就自然会通达六经、通达万事了,不用去专研经典、穷究外物。玄奘的大话正是暗喻陆王心学的这种观点。

心猿带上嵌金花帽后,嵌金花帽中的紧箍儿立刻与他的头合为一体,怎么也弄不下来。玄奘念“紧箍咒”,心猿痛苦非常。起初,心猿还想解决玄奘,不过经过玄奘再三练咒,心猿终于表示受教,宣告大师“求放心”成功。

心猿安定下来,意马自然就跟着出来。

最新小说: 穿越兽世:她生了一个新部落! 大唐:超时空,闺蜜晋阳小公主! 三国:重生阿斗,我一统天下 大秦: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 从靖康之变开始,缔造最强大宋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晚妆媚 三国:开局截胡汉献帝,号令群雄! 家父李隆基 始皇尸变,祖天师也得跪!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